张老二的一席话落下,村民们立刻炸开了锅,讨论声此起彼伏。
郭老见状,连忙站出来维护秩序:“一个个来,别急,别急!”
“那建房的钱,我们需要出吗?”
有人迫不及待地提问。
“自是需要,没有资金哪来的新居。但是——”张老二特意拉长了音调,引得众人屏息以待,“费用绝不会超出大家的承受能力,保证不会让任何一家因此陷入困境。具体的分摊方案,稍后详细解释。”
听到成本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一些人面露喜色,以为能够轻松承担;另一些人则保持着谨慎的态度,静待后续说明。
“那学校呢?我家孩子能负担得起学费吗?会不会像镇上私塾那样昂贵?”
一位村民担忧地问道。
张老二胸有成竹地答道:“西头那片预留地,正是为商业发展预留的。目的就是为大伙开辟更多生财之道。譬如即将启动的砖瓦厂,不仅能解决村内需求,剩余的还能外销,所得利润归村子公有,用于建校或手艺工坊,进一步拓宽收入来源。工厂运作需要人力,这样一来,大伙就无需远赴县城打零工,在家附近就能找到工作。赚来的钱,自然能解决孩子的教育开支。学费问题,我承诺,一定让大家负担得起,确保每个孩子都有学上。”
这一番肺腑之言,如同一股暖阳照进了每位村民的心田。
齐凯一听有建学堂的计划,心中早已蠢蠢欲动。
他那个十来岁的儿子,曾被送到镇上私塾,却因为路途遥远,没几天便哭闹着再也不愿去。
如果学堂建在家门口,这次孩子应该不会有意见了吧?
“村长,学堂里会有教书的先生吗?要不,您来教吧?”
有村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道。
周边稍有学问的先生,也就镇上的童生而已,要想找个秀才级别的私塾,得进城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