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涉及到多个政治、社会和军事事件,孙中山的领导和三民主义思想的提出。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吿岢隽巳民主义思想,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辛亥革命的爆发。1911年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随后全国形成连锁反应,各地革命党人纷纷响应,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政治体制的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宣布焚毁刑具,停止刑讯,严禁买卖人口等,同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按照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经济社会改革。中华民国政府颁布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措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如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们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废除清朝的苛捐杂税。民族关系的处理。中华民国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族的平等,采用五色旗为国旗,由红、黄、蓝、白、黑组成,分别象征中国汉、满、蒙、回(穆斯林)、藏五大民族。文化教育的改革。中华民国政府主张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禁止用清政府颁行的教科书,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这些措施使得新生的国家的教育不再是培养只会读书的文人,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社会风气改变。中华民国倡导“自由、平等、友爱”的公民道德,“老爷”、“大人”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先生”,男子不再蓄辫,女子不再缠足。民国出现了时间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退位,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时期分为北洋时期、“黄金十年”,以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几个具体阶段。北洋时期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十六年(1927年)
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党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南北和谈后,宣统帝于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宣布退位,之后孙中山提出辞呈,袁世凯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民国进入北洋政府时期。民国二年(1913年),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但党首宋教仁随即被刺杀身亡,再加上袁世凯在对俄外蒙问题、对英西藏问题、对日二十一条等外交策略上的卖国行为,孙中山号召武力讨袁,“二次革命”爆发,但由于北洋实力太强,革命旋即失败。袁世凯为了长期掌握政权,先是通过《中华民国约法》实现集权,又制定《大总统选举法》将大总统任期延长至十年,且可以无限制连任。到了民国四年(1915年),在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同时,袁世凯又积极准备称帝,结果引发“护国运动”,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并最终于民国五年(1916年)6月去世。袁世凯去世后有足够的能力和威望统领北洋政府,北洋新军的将领们开始各自为政,形成军阀割据局面。袁世凯去世后,黎元洪就任大总统职位,但实权却掌握在皖系军阀段祺瑞手中,结果最终引发府院之争,而张勋则借着入京调停的机会,于民国六年(1917年)7月宣布复辟,但随后便被段祺瑞击败,黎元洪被迫下台。孙中山南下广州,发起护法运动。之后直系冯国璋就任代大总统,在对付南方护法军等问题上,双方同样矛盾重重,又引发了新的府院之争。虽然段祺瑞因武力统一失败而声名大损,但却通过操纵“安福会”贿选将徐世昌扶上了大总统之位,冯国璋被迫下台。徐世昌上台后,积极谋求南北和解、结束内战,但因势单力孤根本没人买账。到民国九年(1920年)后,因军阀之间矛盾日益激烈,军阀混战拉开序幕。同年七月,直皖战争爆发,直系与奉系联手将坚持武力统一的皖系赶下了台。共同掌权的直系与奉系矛盾又开始激化,结果又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爆发了“第一次直奉战争”,奉系张作霖战败,直系掌握北洋政府。不甘心失败的张作霖,又与皖系段祺瑞、孙中山组建反直联盟,并借着直系江苏军阀齐燮元与皖系浙江军阀卢永祥之间的战争,挑起了“第二次直奉战争”,因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直系最终战败并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下台。将直系赶下台后北洋政权落入奉系张作霖手中,但因其势力迅速扩张,结果又引发了其他军阀的不满,于是从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6月,接连爆发了浙奉战争(吴佩孚)、郭松龄反奉战争和国奉战争(冯玉祥),是民国最为混乱的时期,北洋政府名义上是当时权力机构,实际是军阀工具罢了,军阀之间相互争权夺利,从1912年到1927年短短15年间,先后换了15任国家元首。“黄金十年”:民国十七年(1928年)至民国二十六(1937年)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紧接着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与此同时,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对立。同年8月,“南昌起义”爆发。不久蒋介石被迫下野,武汉和南京国民政府开始整合。9月桂系军阀和西山会议派掌握南京政府,汪精卫被迫下野。同年12月,“广州起义”爆发,但随后遭到张发奎的反攻,起义军队被迫撤离广州。民国十七年(1928年),蒋介石发动北伐,结果还在与张作霖攻打冯玉祥的吴佩孚被掏了老巢,孙传芳也随后战败,后冯玉祥、阎锡山趁机发难,张作霖也遭遇重创,被迫退出北京,结果在皇姑屯被炸身亡。民国十七年(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北伐目标基本完成,北洋军阀统治至此覆灭,民国便进入了所谓的“黄金十年”。民国十九年(1930年),党军队因为发展迅速,并先后在十余个省开辟了大小十多块革命根据地,蒋介石开始调集军队对各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发动围剿。从民国十九年(1930年)10月到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底,我党先后粉碎了敌人四次围剿,但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由于一系列的决策失误,导致红军损失惨重。日本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9月18日发动“九一八事变”,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挑起事端,突然出兵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到次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之后日本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长达十四年的殖民统治。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0月,由于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被迫退出革命根据地,开始突围转移,之后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长征了。除了少数我党军队仍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之外,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等主力部队最终转移到陕甘苏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在抗日战争形势日益严峻的同时,蒋介石却却继续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仍然调集军队对陕甘苏区的我党军队进行围剿,严重削弱抗日武装力量。民国三十五年(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留了来陕督战的蒋介石,让其放弃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25日,光头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主张,开启了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民国二十六(1937年)7月7日,日本借口士兵失踪,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随后,我党向国民党政府提出《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呼吁联合抗日,并表示愿意“取消红军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统辖,并待命出发,担任抗日前线职责”。
小主,
同年8月28日,经过国共双方的协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陕甘苏区的红军三大主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简称“八路军”。同年10月,南方的我党游击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国共双方开始共同抗日。抗战初期,国民政府采取“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方针,并为了将日军由南向北的入侵方向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大规模战役,例如淞沪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我党军队则采取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国共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在付出惨痛代价的情况下(南京大屠杀、花园口决堤等),再加上由于日本持续向南太平洋和东南亚地区扩张,导致与英美关系紧张,美国对日本实行战略物资禁运等因素影响,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幻想被破灭,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开始,抗日战争逐渐进入相持阶段。外部压力减小之际,由于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迅速壮大,蒋介石又开始动起了歪脑筋,国共双方的摩擦时常发生,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皖南事变”。日本在太平洋战场的战况持续恶化,海上交通线被切断,日本为了打通大陆交通线,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发动“豫湘桂战役”,但随后双方便又陷入相持之中。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在太平洋战场的形势也是日益恶化,随着意大利和德国的投降,苏联随后对日宣战,而日本也无力再对中国发动大规模进攻,最终在同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向盟国签订投降书;9月9日,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中国南京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抗日战争结束。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双方曾在重庆展开谈判,为了避免内战再次爆发,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和《停战协定》)。但到了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在双方就很多问题尚未完全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国民政府单方面宣布召开国民大会,并选举蒋介石为中华民国“总统”,双方关系最终破裂,解放战争爆发,国民党军队糟糕的表现,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尤其是“三大战役”打出的战绩简直令人瞠目结舌。由于战场上的糟糕表现,蒋介石最终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元旦下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解放军展开渡江战役,突破长江防线并向长江以南进军,国民政府对大陆的统治宣告终结,国民政府败退台湾,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民国时期至此终结。根据《关于正确使用涉台宣传用语的意见》,对1949年10月1日之后的台湾地区政权,应称之为“台湾当局”或“台湾有关方面”、“台湾方面”,不使用“中华民国”,也一律不使用“中华民国”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