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对田蚡的强势,许多人早就是敢怒不敢言。
田蚡知道众怒难犯,不得不退让。
——于是,汉武帝继秦始皇之后,对相权进行史上第二次削弱。
汉武帝决定:在太尉、丞相、御史大夫这三公之外,另设一个内朝,原来的三公成为外朝。
皇帝的意思,通过内朝向外朝传达。
内朝设三个职位:尚书令、侍中、常侍。
尚书令原来属于少府寺。其手下有六个种类的“尚”字头职官:尚书、尚衣、尚冠、尚食、尚浴、尚席。——其实就是负责皇帝读书、衣、食、住、行……等日常事务的贴身服务员。
侍中就是时不时过来伺候一下皇帝的意思;常侍就是经常伺候在皇帝左右的意思。
这三个职位级别都不高,也就是六~四品不等。
但他们有个特权:可以随时进入禁中,面见皇帝。
汉武帝的搞法是:在九卿之中或九卿手下,挑选自己信得过的官员,给他们加“尚书令、侍中、常侍”这些官职,使他们随时可以觐见皇帝,成为皇帝的情报员和传令官。
这样改革以后,没过多久,丞相权力就被内朝架空、接管了大半。
汉武帝在位后期,丞相的决策权逐渐被皇帝收走,丞相成了皇帝命令的执行者。
内朝、外朝制度到了东汉光武帝时期,又有变化。
光武帝改置尚书台,自己亲自管辖。
尚书台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成为决策和执行机构。
至此,三公成为完完全全的荣誉虚职。
到了曹魏时期,魏文帝改“尚书台”为“尚书省”,另设“中书省”,并掌机要。
这套机制发展到南北朝时,又多出一个“门下省”。
南北朝时,中书省负责制定政策;门下省负责审查中书省的议案;尚书省负责执行经皇帝同意的门下省决策。
这一系列体制变化,本质是皇帝削弱相权,并且一直在不断演变之中。
南朝宋国朝廷体制就是三省制。
三省之上还有六个品秩更高的职务:太傅、太宰、太尉,司马、司徒、司空。
——这六个职务都是荣誉性的,除非他们另兼具体部门首脑。
中书省是政策起草机构,长官称中书令。
徐湛之就是中书令。不过他已被杀了。
门下省负责审查中书省的议案,长官称侍中,一般置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