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面对前往苏联留学的宝贵机会,年轻的彭加木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选择放弃,主动请缨前往边疆,投身于科学考察工作。
为了彰显自己为边疆贡献力量的决心,彭加木甚至将自己的名字从“家睦”改为“加木”,寓意着为边疆“添草加木”,增添生机。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和这位热血青年开玩笑。
在新疆的第二年,彭加木被诊断出胸腔有纵膈障恶性肿瘤,医生当时认为他只剩下两年的生命。
两年后,当彭加木再次接受检查时,却发现胸腔的肿瘤奇迹般地消失了。
正当他准备庆祝这意外的康复时,医生却又诊断出他疑似患有细胞性淋巴癌。
这一系列的体检结果,仿佛是命运对彭加木开的一个玩笑,让他在绝望中又看到希望,而在希望中又遭遇挫折。
这些经历让彭加木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开始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来度过,这种生活态度深深影响了他的行为和决策。
他变得更加勇敢、果断,不畏艰难,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正是这样的行事风格,为彭加木日后在罗布泊的神秘失踪埋下了伏笔。
1980年,彭加木,这位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的老科学家,已经55岁了。
这一年,他凭借着对科学探索的执着和热情,经过多次申请,终于获得了上级部门的批准,得以第三次踏入罗布泊这片神秘的土地,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科研勘察。
对于彭加木而言,这可能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深入“死亡之海”的探险。
罗布泊,这片区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被列为军事禁地,每一次的科研考察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
他带领着一支由10名队员临时组成的科研队伍,以及三辆装备齐全的车辆,于5月8日从马兰基地正式出发。
彭加木,这位资深的科学家,以其明确的目标和急躁的性格而闻名。
在考察队出发的那一刻,他就展现出了这种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