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仅仅因为一点小事就足以引发如此极端的暴力行为吗?
毕竟,两江总督马新贻在出行时,身边通常有保镖护卫,且在阅兵归来时,理应有仪仗队进行护卫。
然而,张文祥却能直接攻击并杀害马新贻,这背后似乎隐藏着更复杂的真相。
首先,为何在如此严密的安保下,张文祥能够轻易接近并杀害马新贻?这似乎暗示了有内部人士的配合。
据史料记载,当时有人拦街告状,马新贻因此下轿处理,结果遭到了袭击。这表明,拦轿喊冤的人可能与张文祥有预谋的合作。
其次,拦轿喊冤的人在事发后神秘消失,这进一步证实了可能存在同伙。
此外,两江总督的阅兵活动规模宏大,普通百姓如何能得知如此详细的信息?这表明,张文祥可能得到了某些内部消息。
再者,喊冤者居住在浙江的新市,这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他在那里磨刀霍霍三年,这表明他一直在等待机会。当他得知阅兵的消息后,便迅速赶往南京,这显示了他行动的迅速和有预谋。
在探讨“刺马案”时,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谁向张文祥透露了马新贻的行踪?
通常情况下,一位省级高官的行程应该是保密的,那么刺客是如何得知这一信息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涉及到更深层次的内部信息泄露,甚至是高层的政治斗争。
“刺马案”为何能对中国近代史产生影响?
我们需要将这一事件放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来考察。
当时,清王朝刚刚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国家正处于所谓的“中兴”时期。
在这个关键时刻,清廷依赖的两支主要军队——湘军和淮军——因为“刺马案”的发生而遭到了大规模裁撤。
这一决策直接削弱了清廷的军事力量,当西方列强的侵略势力来袭时,清军难以有效抵抗,这无疑加速了清朝的衰落。
更加令人费解的是,案件发生仅一个月后,全国各地的戏班几乎同时获得了名为《刺马案》的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