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忙碌的周严

包括临海集团在内的,几乎所有的省属市属国企,都不愿意把巨额资金投入到这个很难盈利的公共设施项目上。

以此刻人们的眼光,是无法预见到日后,一条地铁线会对附近土地和房价产生怎样巨大的影响的。

地铁运营当然很难盈利,即使盈利,也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但入股地铁集团,政府预先拨划的地铁沿线土地,就足够在不久的将来,让临海集团吃到饱。

事实上,国内绝大部分城市的地铁建设,在早期都是政府热情很高,企业避之不及的状况。所以一般都是拖到最后,由地方政府用财政来托底。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06年左右,得益于房价的飞涨,各地地铁集团才变成香饽饽。

主动入股地铁集团,相当于为江省和桂城市解了燃眉之急,无论对李青山个人还是整个临海集团,都是一个非常好的表现机会。

第二个建议是由临海集团主动提出兼并重组几家长期亏损的省属企业。包括建工集团,纺织集团,装饰工程集团。

这些单位因为种种原因,长期亏损早就资不抵债,但偏偏职工多,负担重,因为长期无法解决职工的工资,安置,已经发生过几次群体事件,一直是让省领导头痛的问题。

但这些企业又有着同一个现在还不被人重视的共同点---都有大量的土地资本。而且其中不乏黄金地段的闲置土地。

临海集团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极为充裕庞大的自有资金。作为一个有着三十年历史的政策型窗口企业,靠着稳赚不赔的国家项目,早就积累起巨额财富。

但历任领导层,都是保守经营的思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按部就班的赚钱,按部就班的存在银行吃利息,按部就班的服从领导安排,把钱拿去给政府救急。。。。。。或者救穷。

单单历年被安排拆借给其他企业,结果无法收回,最后只能核销的呆坏账一度达到百亿的规模。

从这一点来说,临海集团就像地主家听话的傻儿子。自己不会花钱,就听父母的安排,把钱给不争气的其他兄弟用。

以至于直到周严重生前,临海集团依旧没有改制,虽然按照做大做强的精神,也兼并了纺织集团这些企业,但那已经是10年之后的事情,

这些单位最具有价值的土地,早被政府收回,临海集团除了得到一个江省规模最大国企的虚名,什么好处也没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周严看来,李青山是个有魄力,更想做实事,出成绩的人,只要他能接受自己提前布局房地产的建议,并真正能从中看到机会,那么他就很容易接受这个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