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胜率领东路明军,浩浩荡荡向着盛京方向高歌猛进。一路上,大军所过之处,秋毫无犯,百姓夹道相迎,箪食壶浆,仿若久旱盼甘霖。那曾经被清军铁骑践踏得疲惫不堪的土地,如今重燃希望之光,只因大明军旗的再度飘扬。
前方探马不断来报,言及清军听闻明军将至,早已是风声鹤唳,军心大乱。那些驻守在沿途据点的清兵,望着远方扬起的征尘,吓得肝胆俱裂。
“明军来啦!快跑啊!” 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嗓子,瞬间,恐慌如瘟疫般在清兵队伍中蔓延开来。他们丢盔弃甲,狼狈逃窜,哪还有半分昔日入关时的嚣张气焰。
与此同时,那些在清军统治下苦不堪言的农奴与包衣们,听闻明军前来解放他们,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他们拖家带口,纷纷从田间地头、破败屋舍中涌出,向着明军的队伍奔来。
“青天大老爷们啊,可把你们盼来了!” 一位衣衫褴褛、满脸沧桑的老者,颤抖着双手拉住明军士兵的衣角,“俺们在鞑子的欺压下,过的不是人过的日子啊,求明军老爷给俺们做主!”
士兵们眼眶泛红,纷纷安慰道:“乡亲们莫怕,咱们就是来救大伙脱离苦海的!” 郑大胜见状,立刻下令,妥善安置这些投奔而来的百姓,分发干粮、衣物,让他们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就这样,明军的队伍愈发壮大,如滚雪球一般,向着盛京奔涌而去。沿途,不少曾被清军强征入伍的汉人,也趁机倒戈,加入明军阵营,为的就是能重回大明怀抱,一雪前耻。
不多时,郑大胜的大军已然逼近盛京。可还未等他们入城,斥候却来急报:清军竟在盛京城外集结了部分军队,看样子是妄图做困兽之斗,与明军决一死战。
郑大胜闻报,立刻登高了望。只见远方,清军的营帐密密麻麻,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虽透着几分虚张声势,却也不可小觑。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些残余的清军精锐,若是被逼至绝境,定会拼死反扑。
“将军,看来清军是想在这盛京城下,跟咱们赌上一把了。” 副将皱着眉头,握紧了手中的长枪。
郑大胜微微冷笑:“哼,螳臂当车!他们以为集结起来,就能挡住咱们光复盛京的脚步?传我将令,全军扎营休整,密切留意清军动向,明日,咱们便与他们会一会!”
明军迅速依令行事,营帐在城外有序排开,炊烟袅袅升起。士兵们并未因即将到来的大战而慌乱,他们擦拭着武器,相互交流着作战技巧,眼神中满是自信与坚毅。毕竟,一路走来,他们历经无数艰险,又何惧这垂死挣扎的清军?
而在清军营地,气氛却凝重得仿若能滴出水来。将领们面色阴沉,围坐在一起商讨对策。
“各位,如今明军势大,咱们又接连兵败,这一仗,该如何打才能有胜算?” 一位老将忧心忡忡地开口。
众人面面相觑,一时无言。半晌,才有一人硬着头皮道:“事到如今,唯有拼死一战。咱们依托盛京城墙,以火炮、拒马防守,再派骑兵伺机突袭,或可一搏。”
众人虽心中没底,却也别无他法,只得点头应和。
是夜,明月高悬,却仿若被一层血雾笼罩,透着几分不祥。盛京城外,双方营地灯火通明,士兵们都在为明日的生死大战养精蓄锐。偶尔传来几声战马的嘶鸣,划破寂静的夜空,似是在为这场即将到来的鏖战提前奏响战歌。
郑大胜在营帐内,对着地图反复研究,推演着明日的战局。他深知,这一战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能否顺利收复盛京,更关乎大明在北方的威望与根基。许久,他抬起头,目光望向营帐外高悬的明月,喃喃自语:“大明的列祖列宗在上,望佑我军明日旗开得胜,光复这锦绣山河……”
营帐外,微风拂过,军旗猎猎作响,似是在回应着他的祈愿。明日,这场决定盛京归属、乃至东北局势走向的大战,即将拉开帷幕,究竟鹿死谁手,唯有战场上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