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其他二甲、三甲进士,大部分会被吏部外放为知县或者六部主事。

徐子建的岳父盛宏,当年考上进士后,被外放州县做官,历经十多年的艰辛,尝尽了官场的酸甜苦辣,才调回汴京担任从六品的尚书台任。

而且,这还是在盛宏有才能、有关系的情况下。

由此可见,大周普通官员的升迁速度是何等缓慢。

徐子建的表姐夫刘庆,没啥背景,只能从知县或者县丞慢慢熬起,此次被授官为阳谷县令。

曾诚因为有曾家的关系在,被授官为鸿胪寺承。

“唉,像我这般无背景之人,只能一步一步慢慢往上爬了。”刘庆无奈地叹息道。

刘庆虽然对于无法留在汴京有些不甘心,不过能在济州任职也算是值得庆幸了。

“有机会就好,只要努力,总会有出头之日。”曾诚安慰道。

而苏轼,因为殿试最后一名的缘故,根本不考虑参加此次选官,他正专心准备几个月后的制科考试。

“殿试名次又如何,制科考试才是我证明自己的舞台。”苏轼坚定地对身边的曾诚几人说道。

“子瞻兄才华横溢,制科考试定能高中。”刘庆满怀信心地回应。

众人的官职都安排妥当了,唯独徐子建这个状元的授官问题,引起了宰相们以及吏部官员的激烈争论。

徐子建,年仅十六岁,却已在大周声名远扬。

在科考之前,他就已经拥有正七品宣德郎文散官的身份。

此外,他还兼任登州水军统制,官阶从五品,统领着登州的水军,在海防方面颇有建树,肃清了登州周边的海盗还占领了济州岛;黄河河工营都监,正六品,负责黄河河工营的事务,为治理黄河出谋划策,不辞辛劳地奔波在治河一线;大周东城砂糖厂都监,同样是正六品,掌管着大周朝的重要情报事务。

除了这些兼职,他的本职又是齐王府记室参军,正七品,负责齐王府的文书事务虽然没有实际上班,不过却将他的心腹吴庸安插到了齐王府代为处事。

徐子建如此复杂的履历,让他的授官变得极为棘手。

从散官官阶上来说,徐子建原本是正七品宣德郎。

如今考上状元,按照惯例,大约要升八到十一小阶。

哪怕按照最低的八小阶来算,徐子建的文散官也要升到正五品下阶的朝奉大夫。

这对于一个刚刚考上状元的进士来说,实在是太过夸张了。

要是按照十一小阶来算的话,徐子建的文散官就要升到从四品上阶的太中大夫。

这样的结果,对于朝中所有文官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

一入朝便是从四品,那眼前这个十六岁的徐子建,岂不是二十多岁就要做宰相了?

“这徐子建虽有才华,但如此升迁速度,实在不合规矩。”一位吏部官员皱着眉头说道。

“是啊,若是开了这个先例,日后难以服众。”另一位官员附和道。

不过,徐子建可是正儿八经连中三元考上的状元,哪怕按照最低标准授官,也得从正六品开始。

韩章、申屠行以及司马光等人,虽然有意打压徐子建,但也不敢做得太明显。

官场的潜规则还是要遵守的,若是真的恶意打压徐子建,那他们以后的子孙,也免不了会遭遇同样的待遇。

而且,徐子建可是嘉佑帝的宠臣,光明正大地打压徐子建,岂不是打了嘉佑帝的脸?

“打压徐子建之事,需谨慎为之,不可操之过急。”韩章低声对同伴说道。

“那是自然,可也不能让他如此顺利地晋升。”申屠行冷冷道。

另外,徐子建还与欧阳修、文彦博、晏殊等文官重臣交好,想要打压他,谈何容易。

尤其是身为参知政事的文彦博,还兼任吏部尚书。

这次关于徐子建的官职安排,就是文彦博提出来的。

文彦博坐在书房中,眉头微皱,手中拿着徐子建的履历,沉思良久。

他缓缓开口道:“徐子建虽年轻,但才华出众,履历丰富。我看,集英殿修撰这个职位倒是适合他。”

一旁的幕僚疑惑地问道:“大人,集英殿修撰这个职位虽然品级不算高,但却是对官员很重要的职位,算是初步进入决策层了。这会不会引起韩党等人的不满?”

小主,

文彦博微微点头,说道:“韩党自然是不愿意的,不过这也是为了朝廷的长远考虑。徐子建若能在这个职位上发挥才能,对朝廷也是一件好事。”

文彦博给徐子建定的官职是集英殿修撰。

集英殿修撰,负责修撰典章故事等,为大周皇帝提供顾问和决策参考。

这个职位,对于徐子建来说,既能发挥他的才能,又能让他在朝廷中积累经验。

然而,韩党自然不愿意让徐子建得到这个职位。韩章在朝堂上,满脸不悦地说道:“文大人,徐子建身为登州水军统制,进入枢密院才是合理的。我建议,让他担任枢密院副都承旨。”

其他韩党官员也纷纷附和:“是啊,是啊,以文御武本就是我朝惯例,徐子建进入枢密院,再合适不过了。”

文彦博皱了皱眉头,反驳道:“韩大人,枢密院副都承旨一职,责任重大,徐子建虽有才能,但毕竟年轻,是否能胜任,还需斟酌。集英殿修撰这个职位,更能发挥他的长处。”

双方争论不休,一时之间,朝堂上气氛紧张,仿佛空气都要凝固了。

这时,嘉佑帝坐在龙椅上,微微抬手,说道:“朕看,就依韩卿家所言,让徐子建进入枢密院。不过,授官为枢密院都承旨,而非副都承旨,还兼任翰林院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