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体温计在发热疾病诊断中的具体应用》

小主,

----------早晨----中午----夜晚

第一天----发病---38.8----39.1

第二天---39.4---39.9----40.5

因为症状与伤害极其相似,所以当时内科医生就诊断为伤寒。这让女病人非常震惊且不安,因为就在她病房内就有一位病人刚刚死于伤寒。

不过在第三天我提出了异议,并与内科主任法托拉德医生一起讨论了这个病例,最后得出她得的只是普通丹毒。同天夜里,病人的小腿疼痛难忍,并且出现大片红斑就证实了我的观点。

2.4.2.病人b体温变化如下:

----------早晨----中午----夜晚

第一天----入院---38.8----38.9

第二天---39.1---39.2----39.1

第三天---38.6---38.7----38.5

病人有明显的头痛和腹痛、皮肤干热、四肢疼痛、肌肉震颤,并且皮肤上有三处可疑的斑点。当时送入医院时已经是发病后的第四天,体温一直在39度左右徘徊,直接被确诊为伤寒。

但从体温变化中不难发现,她的体温从没有超过39.5摄氏度,也没有明显的阶梯上升变化,所以我当时就断言病人不是伤寒。

结果在入院后第四天,病人体温开始明显下降,第五天已经恢复到正常值,第六天就出院了。

========

3.千日病(布鲁氏菌病)——波状热

3.1.外科病房曾经收治了两位从英属马耳他回来的一对夫妻,都出现体温升高,夜间大量出汗,关节疼痛等症状。经内科主任法托拉德医生会诊后,我们一致判断他们得了千日病,也叫懒病、关节热。

夫妻二人的体温出现了相似的变化,这里选择丈夫的体温,如下:

----------早晨----中午----夜晚

第一天---36.7---36.8----37.5

第二天---37.5---38.1----38.4

第三天---38.2---38.8----39.3

第四天---39.2---39.4----39.4

第五天---39.3---39.2----39.2

第六天---39.1---38.6----38.3

第七天---38.1---37.7----37.6

第八天---37.4---37.3----37.2

第九天---36.8---36.7----36.6

体温出现了非常明显的波状上升和回落,并且于第十三天体温再次升高,依然维持在39度左右,持续三天后再次回落。考虑到疾病病程比较长,截止到我写下这段内容,病人仍然在忍受着反复波状高热带来的痛苦。

3.2.因为夫妻二人的体温都出现了波状上升回落的现象,我称其为波状热。但因为手边缺乏千日病的病例,仅仅两人还是难以确定这个结论,有待于其他医生进一步发现。

3.3.考虑到波状热的发展比较缓慢,确诊前应该每日三次体温,确诊后则可以适当改为每天两次或者一次,用以检测体温的变化。

========

4.产褥热和外科切口化脓性感染——弛张热

4.1.在此我需要再一次驳斥瘴气学说,相比瘴气致病,我更倾向于微生物致病论(详见《论微生物》),即感染。

4.2.选择外科病房10位手术术后病人,以及产科病房11位产褥热产妇,发现产褥热和外科切口感染的早期都会表现出一种很不规则的发热模式,温度变化幅度偏大。

直到发病末期,这种变化幅度超过2度,表现出剧烈的波动。

4.2.1.挑选其中比较典型的体温变化曲线,一位经非洗手产科医生马库斯之手分娩后的产妇。我有幸提前记录了他的体温情况,变化如下:

----------早晨----中午----夜晚

第一天---36.7---36.8----37.3

第二天---37.7---38.6----39.4

第三天---38.3---38.8----39.6

第四天---38.1---38.9----40.4

第五天---38.0---39.2----40.8

第六天---38.5---39.4----41.0

第七天---38.6---39.5----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