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国家接下来的路到底要怎么走,是没有一个明确路线的。
站在后来的角度,大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对国营厂放开,根本就没有想过让个人去做生意。
当时设想是,个人还是按照以前的路线走,做好螺丝钉就行,有稳定工作。
国营厂形成一个自由市场,说白了就是国营厂和国营厂之间相互做生意,增加效益,甚至出口。
但这个明显走不通,因为国营厂有很大的问题。
后来就进入第二阶段,为了解决太多待业青年,以及部分国营厂效益不行,员工日子也不好过的问题,以及农村没有收入的问题。
国家给这些人开了口子。
个人可以销售农产品,城里待业青年,还有一些国营厂员工,可以从事一些简单的商业行为。
比如帮人修房子、打家具、理头发等等。
其中还有运输,但运输有条件限制,不能用机动车,也就只能用人力、牛车、三轮车等。
第三阶段,就是在小口子打开后,越来越多的人去做生意。
这些人还赚了不少钱,解决了自己的生活问题,甚至有一部分人还把一些国营厂库存给拿去卖了。
很多国营厂生产了很多产品,没有卖出去,一直堆放在仓库卖不出去。
国家看到后,觉得这似乎也是一条路,让个人创业,还能带动就业。
放开个体户后,某个小渔村也做得很好,于是越放越开,直到大部分领域都放开,只有少部分领域不能做。
第四个阶段是彻底支持,地方甚至想办法招商引资,在第四阶段之前,很多地方官方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