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塞海之争

提出此等观点,李鸿章的论据是,当今西洋列强乃至日本,若进犯中原,多从海路而来。

京畿与东南经济中心,也皆在沿海,是为心腹之地,元气之所在,重中之重,不得不防。

反观西域,千里不毛,远离京城,强敌环伺,既难取,又难守。可先缓办,待日后国家强盛时再行图举。

而海塞并举派的领军人物,是左宗棠。他认为西域是西北防务的第一线,屏护着蒙古乃至京师,决不能弃。

他还强调,“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

至于先后缓急,他提出应先侧重西北,先行收复西域。只有边塞无虞之后,才能得以裁减西北兵饷,助益海防建设。

持海塞并重观点的王公大臣,在此次海塞之争中占据多数。朝廷中枢,也对此多有支持。

因此不久后,朝廷下旨,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西域军务,开始筹备西征。算是就此作了定论。

在这场大清国家战略的大讨论中,尽管众人皆很期待,但陈济方却始终未曾发声。

这颇令人费解,也让很多人着急。

特别是李鸿章等海防派,自认能够得到,也十分希望得到,陈济方的支持。

直到在朝廷的反复催促下,甚至讨论的结果大局已定时,陈济方才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可他对塞海之争这件事本身,只是轻描淡写。以二者皆重,均不可废,一笔带过。

随后他笔锋一转,谈起了大清国内的西学建设。

他指出,无论海防,还是塞防,都需要长期投入。若没有朝廷在财力和政策上,持之以恒的支撑,即使短期内小有成就,也终难长久。

要做到这些,唯有国富民强,方能实现。

而大清地广物博,本该如此。却因财政拮据,以至于要议论海塞防务,何取何舍。

反观西洋列国,多地狭人稀。与大清相较,仅如一隅。

然而这些国家,却又多有财富,才得军势强盛,扬国威于四方。

究其缘由,是其治理得法,所习适当。

既然其法利国利民,就当仿效。既然其技艺先进,亦应学习。

由此,开民智,促通商,倡西学。习造西洋器物,广建西式交通,遣使西向,派生留学。并将这些定为国策,长期坚持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