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大轮寺风云

“看来,只能采取最直接的方法了。”陈池心中暗道,随即选定了一个相对偏僻的角落,开始守株待兔,静待那“倒霉”的猎物自投罗网。

不久,一名刚换班准备归家的金国侍卫进入了他的视线。这侍卫起初还试图反抗,但在陈池那雷霆万钧般的拳脚之下,很快便放弃了抵抗,将所知的一切和盘托出。

遗憾的是,这名侍卫对武穆遗书的下落一无所知,他不过是个粗通武艺的侍卫,对书籍并无兴趣,更别提能识得多少文字了。不过,他倒是提供了一个关键线索:在大轮寺中,或许有专门的场所用于处理这类重要文献。

尽管未能直接得知武穆遗书的具体位置,但这条线索已足以让陈池看到希望。他深知,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将至关重要,他必须更加谨慎,以确保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全身而退。在北疆腹地深处,矗立着三座巍峨的木质塔楼,它们不仅是天际线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更是承载着知识传播重任的圣地——一个专为各类典籍翻译而设的专属区域。

陈池心中目标明确,悄然向那三塔进发。沿途,巡逻的侍卫身影愈发密集,如同密布的蛛网,验证了他之前所得情报的准确无误。这些塔楼,无疑是大轮寺智慧与权力的心脏地带。

面对地面障碍的增多,陈池展现出超凡脱俗的轻功,身轻如燕,自楼顶间穿梭跳跃。他的轻功已至化境,只要巧妙避开高楼哨岗上警惕的目光,即便是巡逻的侍卫,也难以察觉到这夜空中一抹迅疾如风的“暗影”。

不久,他稳稳落于一座角楼之巅,悄无声息地揭开一片瓦砾,通过狭窄的缝隙,一幅生动而繁忙的景象映入眼帘。

那里,仿佛是一个穿越时空的实验室,又似是古代与现代智慧的交汇点。学者们与匠人们紧密合作,一部分沉浸在书海之中,字斟句酌,致力于将外来智慧转化为本土语言;另一部分则手持刻刀,墨香四溢,从临摹到镌刻,再到印刷装订,每一步都井然有序,透露出一种原始却高效的“流水线”作业模式。

这一幕,让陈池不禁心生感慨,脑海中浮现出“蚁群”的意象——那是一种团结协作、高效运作的生动写照。他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传承,更是完颜洪烈雄心壮志的缩影。一个曾经仅依赖武力驰骋的政权,如今却如此重视文化的积累与传播,其背后的深意不言而喻: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游牧民族,终将受限于其起源的草原;而一旦拥有了文化的滋养,即便是昔日的“流氓”,也能成为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