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这话,朱棣的拳头越捏越紧,脸庞之上都有些红润了。
身旁的李恩凡注意到了朱棣似乎有一些红温,赶忙说道:
“这个时候的朱标还没死,朱元璋也是雄心壮志的年龄。并且,这个时候朱棣的二哥还有三哥也还没死。”
“朱棣怎么可能这个时候就有反心的?”
“而且,历史上朱棣连洪武三十五年这个事情都编撰的出来,怎么可能还会让这个典故流传下去?”
“朱棣一生都可以说在向朱元璋证明,自己并不是反贼,自己能当一个好皇帝。”
朱棣听着李恩凡的话,心情慢慢的恢复了平静。
“那这个事情是记载在哪里的?”
“记载在《建文年谱》,而这个《建文年谱》,是明朝末年的赵士喆编撰而成的。”
李恩凡轻轻拍了拍朱棣的肩膀,随后随手又拿起了茶杯,轻轻喝了一口茶水。
在座的众人都没有注意到李恩凡拍朱棣肩膀的这个动作。
“在明朝末年之前,当时也有流传的《建文年谱》,但这个被称为一卷。”
“而赵士喆鉴于当时流传的《建文年谱》所载史实多错谬不实,遂博采群籍,撰成此书。”
“赵士喆编撰而成的《建文年谱》被称为二卷。”
小主,
“后来,《建文年谱》就被列为了:旧列史部杂史类。”
“而杂史你们也知道,或记一时见闻,或记一事始末,或只是一家私记,但均带有历史掌故性质。”
“?《国语》、《战国策》、《竹书纪年》、《逸周书》、《越绝书》、《大唐西域记》、《明儒学案》等等。”
“这些都属于杂史。”
李恩凡轻轻的捏了捏鼻子,又接着缓缓说道:
“杂史其实你们也可以理解为,是指那些不太可靠或者经过加工的历史记载,其中可能包含了不实之处、夸大之词或者篡改事实的内容。”
“这些历史记载通常会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不太符合客观事实的真实性。”
“比如:姚广孝送朱棣白帽子,就属于主观色彩非常浓重的杂史。”
“就像我们之前说的,送白帽子这个典故,在场的肯定就朱棣和姚广孝。”
“不然的话,其他任何一人在场,都绝对走不出那个屋子。”
“那问题就来了,这个事情是谁说出去的?”
“朱棣还是姚广孝?”
李恩凡把头转向曾宇,语气之中非常的疑惑。
“朱棣一生都在证明自己不是反贼,还想把建文朝掩盖,想证明是自己的父亲朱元璋直接传位给自己。”
“他怎么可能把这个事情说出去?”
“难道是姚广孝说出去的吗?姚广孝应该不是那种炫耀之人吧?”
“这个典故最让人忽略的一点,就是把姚广孝和朱棣两人当成了白痴。”
“一见面就这么说,姚广孝肯定是脑子进水了,而相信一见面就这么说的人,朱棣脑子也肯定是进水了。”
“这毫无疑问!”
“总不可能这个事情还有第三方在场吧?”
“如果这个事情是真的,那绝不可能留下一点的书面记载!一丁点都不会有!”
李恩凡说的很肯定,并且是十分的肯定。
如果这个事情是真的,怎么可能会留下书面记录?总不可能这个时候旁边真有史官吧?
朱棣在洪武十五年,还只是一个藩王,并不是皇帝!他有什么资格配一个史官?
“小凡确实说的没错,如果是真的,那绝不可能流传下来。”
冯建也很是赞同李恩凡的话,熟悉政治的他,对这种事情太敏感了。
“那这个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
“建文的那些余孽,在后世编排朱棣,想证明朱棣其实是早有反心,并不是建文帝逼迫朱棣靖难的。”
“除了建文余孽之外,还有就是好事之人,看朱棣不爽之人。”
李恩凡摊了摊手,说的很是果断。这个事情太好猜了,攻击朱棣的目的只要一猜中,那背后的人是谁,就更简单的猜到了。
“那为何姚广孝会选择朱棣呢?”
曾宇对这个问题一直是非常的疑惑,为什么姚广孝一开始就选择了朱棣,而不是选择其他藩王?
“其他的历史小说还有网上的一些猜测中,其实是说的非常有道理的。”
李恩凡回忆了一下脑海里的知识,随后停顿了一会,组织了一下语言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