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静的调令很快就来了,她被调整为东边一个乡镇干纪委书记,等何静走马上任之后,郑为民约着刘峰和马娟去那里看了她一次,等到何静兜兜转转再次回到协谷镇的时候,那都是将近二十年以后的事情了。
这一年民政有了一个大动作,那就是试点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就是俗称的低保制度。虽然国务院是从1997年才下的正式通知,但是山东在1994年就已经在青岛进行了试点。之后民政部在青岛召开了全国部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座谈会,推广了青岛和上海的经验。
新县作为四线城市的天花板,自然不甘人后,早早的推出了自己的低保政策,开始在各个乡镇进行试点。
限于当时的技术手段,城乡低保还没有能力做到应保尽保,每年都是按照低保资金和扩面的比例分配名额,这就给了基层巨大的操作空间,也是引发最初低保乱象的根源。
“推广低保政策?这么快嘛!”
郑为民之前在报纸上看到过关于低保的报道,当时他还有些羡慕那些大城市居民,只要吃上低保,那不就跟有了退休金没啥两样了!
“啥是低保?”
马娟可没有看报纸的习惯,自然不知道这些稀罕词汇。
“给困难群众发的最低生活保障,去年才开始试点的,没想到这么快就推广了。”
参考这时候的办公效率,郑为民觉得这么也得试点个两三年,才有大规模推广的可能,没想到省里第二年就开始全省推广。
“这不是好使嘛,钱多吗?”
马娟听明白之后,顿时眼前一亮,这可是白拿钱的大好事!
“每个月也就是五六十块钱吧!”
城乡低保有个很容易让人误会的地方,那就是低保金发放数量,永远比政策宣称的数额低。低保属于补差性政策,当年新县最早定的低保线是90多块钱,但是绝对不会有人能享受到90块钱的补助,毕竟在农村不可能是零收入,就算种地也得算有收入,在计算应当享受的低保金时,扣掉这些杂七杂八的收入,剩下差多少到90块钱,才是应当发放的低保金。
很多低保户都因为这个原因上访过,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那不少了!”
由于每家都有责任田和菜园子,因此在农村吃饭和吃菜基本不花钱,五六十块钱足够老百姓打油、割肉了,省着点花,甚至还有所结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