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一会,打坐调息的李鲁目比刚刚脸色要好了许多。
这一幕也着实让悦晶布窕感到不解,因为在她的认知中所谓的打坐调息是骗人的,根本毫无用处。但在对方的运用下,确实也是肉眼可见的恢复,这也是让她不解的地方。
“为什么打坐能够恢复自身的气息?气运丹田是真的吗?”
这一疑问使得正打坐的李鲁目愣了一下,随后他深吸一口并缓缓呼出说道。
【个人见解:双腿盘坐,脑海杂念抛开,鼻子深吸,一定要让这气吸到胸部、腰部、腹部都能感觉到被气所涨为要点。(当然了刚开始是很难做到腹部都感到有气胀。)随后由嘴微张,缓缓呼出,不能太急也不能太缓慢,一定要均匀。这样不仅可以练就自身的气息也能更好调节自身气血。如想更加接近感受一股炙热的力量,也就是说气运丹田中的那股热,那可以用双手摆放在腹部前。(丹田位置也就是在腹部位置。)当你深吸缓呼时,你用心身以及用你那有感观的双手去感受腹部带给你的热量感,一股令你惊奇虚幻但又实实在在存在的热点。(作者本人亲身经历,读者可自行尝试,不仅能安神静心亦能调节气息,能够提高自身健康。)】
古中医认为:呼吸入腰,百病全消!
因为我们生命的延续,脏腑机能的运转,都是靠的是气的流转。五脏之气,六腑之气,经络之气,筋肉之气……我们的四肢百骸,全身上下,无不有气的运转。
任何一脏腑功能的实行,无不是气的升降出入的表现。
那么,这一身之气,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输布的呢?我们不妨从头说起。
一身之气是由我们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气和肺呼吸而来的天地清气,混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胸中的宗气。
我们的宗气,在上如天,似星罗棋布,而人的元气在下,如坤土无边。这个宗气和元气融合,形成一身之气。一身之气融合生成后,又各自分布于脏腑,形成脏腑经络之气。
所以说,我们的宗气,必须沿三焦,下行交融于元气才算完成使命。
那么,我们的宗气是如何下行的呢?靠的是肺的肃降作用。什么主肺气的肃降呢?除了肺本身的功能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我们的肾。
原来,我们的肾,中医认为有封藏之能。这个封藏之能的表现,除了固精射精之外,还有一个,就是纳气。肾气强,纳气有根,则肺的肃降之能才得以正常实施。
若肾气收纳无权,则肃降不及。
因此呼吸这件事,必须“入腰入肾”,才算最好。这样就意味着肾发挥了纳气之功,肺气才得以肃降,宗气才得以下行,元气才得以滋养,一身之气才得以周流。
一身之气的周流正常,脏腑功能才会正常,我们的身体才会健康。这就是所谓“呼吸入腰,百病全消”。
普通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做深呼吸,深呼吸的时候,不但胸廓扩张,腰部,尤其是双肾处也要有力扩张,感觉如气入腰,使得呼吸深远绵长,好最大程度地发挥肾的纳气之效。如此,可以让宗气下行,于元气交融。
我们每天在空气比较新鲜的地方,做深呼吸200次,日久,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保健效果。但遗憾的是,生活中能主动这样做的太少了。大部分人,只是浅浅呼吸而已。
这不得不谈到腹式呼吸,其实我国古代医家早就认识到腹式呼吸有独特的祛病延年之奇功,于是创造了“吐纳”、“龟息”、“气沉丹田”、“胎息”等健身方法。
唐代名医孙思邈对腹式深呼吸尤为推崇,他每天于黎明至正午之间行调气之法,仰卧于床上、舒手展脚,两手握大拇指节,距身四五寸,两脚相距四五寸,数数叩齿饮玉浆(唾液)。
然后,引气从鼻入腹,吸足为止,久住气闷,乃从口中细细吐出,务使气尽,再从鼻孔细细引气入胸腹。这种腹式深呼吸,吐故纳新,使人神清气爽。
明代养生家冷谦在《修龄要旨》中写有养生十六字令:“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这十六字秘诀,包含了提肛、咽津、腹式呼吸三种保健练功方法,是祛病健身延年的法宝。
以上包含由古代中医学、养生学等带来的教法与讲解。
————回到正文————
然而悦晶布窕听完李鲁目所讲依旧表现出不信且不屑的表情,就好像觉得华夏许多所谓古文化知识都是骗人的,真正值得学习要么就是一些玄学与被证实可用的中医学。
李鲁目也不与对方计较这些小事,毕竟自身最好的做法都不让人感到真实也不好说什么。
又过了一会,周围死去的阴阳师们早已被处理,洒水器也被关闭,受重伤的人员也被抬走,仅剩下三两位轻伤的阴阳师正与悦晶布窕汇报着今日的事情。
李鲁目恢复的七七八八,剩下的都是内伤便只好在挎包内掏出当初在药丸服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正当他起身前往厕所,排除自身毒素时,却发现一位女士正鬼鬼祟祟的躲在角落,拿着手机一顿猛拍。
李鲁目为了不打草惊蛇,便绕了一段路走到对方身后不远处,先是看了看对方拍的是什么,毕竟要是误会了可就不好,可当他看见的是,这位女士一边拍视频亦或照片一边发送给某人,并且还与对方沟通着。
由于有点距离,文字就看的不太清晰,无奈之下他只得慢慢靠近。
当他逐渐靠近时,对方好像意识到身后有人,二话不说直接从裤袋处掏出一颗类似小丸子的东西扔在地下。
嘭的一声,烟雾四起瞬间遮掩住李鲁目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