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奕辰知道自己前世以择校生的身份进入一中,父母所带给他的压力,并没能让他化为动力。
当时进去一中时,高一总共有20个班,18个普通班,2个火箭班。每个班上差不多60至70人。
优秀的那批学生,也就是能考中一中摘尖的学生进入了火箭班,火箭班陈奕辰是知道的,因为在初中,他也是进的火箭班。
当然,在火箭班还包括部分关系户,可见现在办学教育也在向特权低头。
当时陈奕辰不知道自己所在的班级几乎都是择校生,找不出几名是直接录取 进一中来的,陈奕辰不清楚这些,时常因择校生而感到自卑。
所谓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刚进班陈奕辰能够排进2、30名,显得默默无闻。班上如此多的人数加上老师任务的繁重,陈奕辰自卑的心态既不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也得不到老师的关注。
后来成绩下滑严重,虽然后面努力追赶了,但遗憾没能考中理想的大学,最终抱憾一生。
现在陈奕辰重生了,在系统高效的帮助下,他认为以现在的成绩,他定然能够考取一中的录取分数线。
陈奕辰不会再做那个默默无闻的择校生,他定然会刻苦学习,去做班级那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母亲张想容看到入学通知书后,很开心,但马上脸上的笑容就消失了,但接着她又微微怔了一下,对陈奕辰说道:“辰辰,妈妈相信你进入高中后,一定能够在成绩上取得巨大的进步,还有三年时间,自己好好规划,你一定能行的。”
张想容一直以来都不是那种能说会道的人。尽管她经营着箱包店,但并非归功于她的口才,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店铺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然而,张想容在教育儿子陈奕辰的问题上,却显得有些唠叨和固执。
前世因为花费了几万块钱的择校费。这件事在她口中反复提及,似乎在提醒陈奕辰要珍惜这个机会。
她可能并不是真的想给儿子增加心理负担,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激励他更加努力学习。然而,张想容这种简单直接、缺乏深思熟虑的思维方式,以及她那直来直去的言辞,却让陈奕辰感到极大的压力和愧疚。
陈奕辰开始觉得自己必须回报父母的付出,否则就是不孝。这种心理负担逐渐让他变得自闭,不愿意与父母进行深入的交流。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奕辰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变得越来越少,家庭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