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踏入济宁:运河古都的召唤

京杭长歌 政春子 2528 字 20天前

林宇心中一动,说:“大叔,那我能坐您的船在运河上转一转吗?”

船夫爽快地答应了:“行啊,小伙子。上船吧。”

林宇小心翼翼地上了船,船夫解开缆绳,轻轻一撑,船便缓缓离开了渡口。船在运河上前行,林宇看着两岸的景色,心中满是惬意。他看到岸边有一些妇女在河边洗衣服,孩子们在一旁嬉笑玩耍,这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让他感到无比亲切。

“大叔,这运河边的生活看起来很惬意啊。” 林宇说道。

船夫笑着说:“是啊,这运河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济宁人。虽然现在生活方式变了,但这运河依旧是我们心中的依靠。你看那边,” 船夫指着岸边一座古老的庙宇说,“那是一座关帝庙,在运河边已经有很多年了。以前船工们出发前都会到庙里拜一拜,祈求关帝爷保佑他们一路平安。这也是运河文化的一部分啊。”

林宇看着关帝庙,心中对运河文化的多元性又有了更深的认识。船继续前行,不一会儿,便靠近了太白楼所在的岸边。

林宇下了船,再次向船夫道谢后,朝着太白楼走去。当他站在太白楼前,被这座宏伟的建筑所震撼。太白楼高耸入云,飞檐斗拱,充满了古朴的气息。他走进太白楼,里面陈列着许多与李白相关的文物和诗词作品。

林宇正沉浸在其中时,听到旁边有两位年轻人在讨论。

“李白在济宁的时候肯定经常在这里饮酒作乐,他的那些豪放诗篇说不定就是在这楼上灵感突发创作出来的。” 一个年轻人说道。

另一个年轻人则说:“是啊,这太白楼见证了李白的一段人生历程,也见证了济宁的文化繁荣。我们今天来这里,也算是感受一下古人的情怀。”

林宇走上前去,加入了他们的讨论:“你们说得对。这太白楼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文化的传承。我是从外地骑行过来的,就是为了感受这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文化。”

两位年轻人好奇地看着他,其中一个说:“骑行?这可真酷。你这一路上肯定经历了很多吧?”

林宇笑了笑,说:“确实经历了不少,不过都很值得。每到一个地方,都能感受到不同的文化魅力。就像在济宁,这运河文化、历史遗迹还有热情的人们,都让我印象深刻。”

他们正聊着,一位导游带着一群游客走了过来。导游开始讲解太白楼的历史:“各位游客,太白楼始建于唐代,历经多次重建和修缮。这里是李白在济宁的重要活动场所,他在这里结交了许多朋友,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这些诗歌不仅反映了李白的个人情感和才华,也反映了当时济宁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据说李白初到济宁时,就被这里的运河盛景所吸引,他常常与友人在运河上泛舟,而后回到太白楼,借着酒兴挥毫泼墨。”

林宇和那两位年轻人也跟着导游的讲解,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太白楼的历史文化内涵。他们一边听,一边不时地提问,导游都耐心地一一解答。

从太白楼出来后,林宇感觉肚子有些饿了。他在街边四处寻找着美食,突然闻到了一股浓郁的香味。顺着香味找去,他发现了一家小餐馆,招牌上写着 “济宁特色甏肉干饭”。

林宇走进餐馆,找了个位置坐下。服务员走过来,热情地问道:“小伙子,吃点什么?”

林宇说:“我就尝尝你们的甏肉干饭。”

不一会儿,一份热气腾腾的甏肉干饭端了上来。林宇看着那色泽红亮的甏肉和香喷喷的米饭,忍不住咽了咽口水。他尝了一口甏肉,肉质鲜嫩,肥而不腻,口感极佳。

“这味道太棒了!” 林宇忍不住赞叹道。

这时,旁边一位食客听到了他的赞叹,笑着说:“这甏肉干饭可是咱们济宁的招牌美食,很多外地人吃了都念念不忘。”

林宇笑着回应:“确实名不虚传。我这一路过来,发现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美食,这也是文化的一种体现吧。”

那位食客点头称是:“没错,美食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你这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啊?”

林宇回答:“我从杭州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骑行,接下来还会继续向北走。我想把这一路上的文化和故事都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