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果自由,秋天能打枣子,还能摘葡萄酿酒呢!
他随着皇帝登上一座高阁,只见宫殿外层峦叠嶂,山峦起伏,仿佛一幅壮丽的画卷。
未来,他们这些人都会离开,山峦依旧。
而某一天,翠微宫会变成翠微寺。
有个无名氏写一首《题故翠微宫》:
翠微寺本翠微宫,楼阁亭台几十重。天子不来僧又去,樵夫时倒一株松。
张川柏想着,又看到远处的天际云卷云舒。
李世民看着眼前壮丽的画卷,觉得心胸开阔。
这座宫殿,原本建于武德八年,是高祖皇帝喜欢的避暑宫殿,贞观十年后废弃。
荒废了十一年,一个月时间修成这样,已经很不错。
李世民龙颜大悦,在翠微宫办了一个宫宴。
当初在伊阙,平平无奇张川柏作了一篇赋,让人看到他的文采。
这一次他没有出风头。
翼州进士张昌龄一篇《翠微宫颂》赢得皇帝的赞赏,成为最闪耀的新人。
一代新人换旧人。
张昌龄意气风发,全身都是抑制不住的喜气。
接下来是歌舞饮宴环节,坐得近的人可以边看歌舞边说话。
“看着这些年轻人,是不是想起昔日的事?”一旁的太子侍读李敬玄问张川柏。
“是啊!”张川柏感慨,“昔日的事如在眼前,我却已经不是昨日的我。”
李敬玄笑道:“说你老,你就感慨上了!你看看,你还没有张昌龄大!这里随便一个,都比你大。”
“大小不在年纪。”张川柏理直气壮。
李敬玄又小声介绍:“张昌龄进长安考进士的时候,四处投行卷。还没开始考试,就已经名震京城。等到奏报进士名单时,却没有张昌龄的名字,陛下感到奇怪,质问考功员外郎王师旦。
王师旦回答:此人虽然文辞华丽,但是体势轻薄,终究不能成大器。若让他取得高的名次,恐怕以后的人效仿,有损陛下的正道。”
张川柏刚回长安,还不知道这些新鲜事。
他目瞪口呆……文章做得华丽,还有错了?
“后来呢?”
“后来,张昌龄和另一个同样文辞华丽的王公冶都中了进士,但名次低,且没有任官职。这一次随驾,是上官仪举荐,说他文章写得好。”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