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
再加上附近运河边上的山东临清州,又是人称天下第一码头,天下粮仓的一个地方,是全国着名的商业大都会,对今后的产品销售是极为有利的。
又因为运河向北能便利沟通京城、天津等地,向南可以直达南直隶和杭州,而这些地方可都是自己下一步就打算优先发展的地方,那么一些产品和材料从大名府起运,无论是从时间成本还是运输成本方面来考虑,也是相对比较经济的。
第三,就是卢象升的为人还是能让胡文霆比较放心,因为所有史料上记载的内容当中,几乎没有关于他的负面信息。史料中记载,卢象升曾经对他夫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以成败、利钝付之天,毁誉、是非听之人,顶踵、发肤归之君父。”他还说“凡事只从天理王法、公道良心做去,身家之计,梦中亦弗敢与闻。”
有点类似于后世的“走自己的路,让人说去吧”,说明他做人做事都是有自己的一个既定原则,这个原则并不会因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轻易作出改变。
记得在一些史料中曾用这么一句话“逢主必叛吴三桂、至死不变卢象升”,来评价吴三桂和卢象升两人的性格特点,这也充分说明了卢象升的可信和可靠。
换句话说,一旦胡文霆的想法和提议能得到卢象升的认可,并和他达成合作,那么今后他就会全心全意的一直支持着胡文霆,根本不用担心他那边会有过河拆桥、见利忘义等行径的出现。
然而,胡文霆也知道,卢象升是一位智慧而敏锐的将领,想要赢得他的信赖并非易事。必须通过自身的品德和能力,才能逐渐打破了卢象升的心防。
因此,在招待晚宴过后,卢象升陪王承彦和胡文霆两人喝茶聊天的时候,胡文霆以诚实和坦率为基石,与卢象升交流时,始终保持真诚,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胡文霆首先指出,目前大明所有问题的根源都出自于经济方面,辽东方面,因为国家的财政无法支撑其步步推进这一战略方针的庞大消耗,使得这一战略很难真正坚持到底,那么最终就会导致功亏一篑,使得前期的所有投入都付之一炬。
诚然,辽东方面的一些将领怯战,士兵战斗力低下,而且一些将领还在私底下和建奴方面眉来眼去等情况,也是确实存在的。
但事实上这些现象的出现,也是或多或少都受到了经济方面的影响,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辽东的一些将领们因为经常陷入被朝廷方面欠饷的窘境,心态方面肯定会产生一些消极变化。
为了生存,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当初是被迫和建奴方面进行一些私底下的贸易往来的,希望借此来维持一下军队的开支,然而这种行为持续时间一久之后,逐渐就成为了定例,没有多少人会为这种行为感到不齿了。
作为朝廷中的一些大佬们,本来是应该能充分了解这些行为的危害性,并努力想办法进行解决的。可是因为朝中一些高官的短视或者说是私心太重,他们不仅不对这些行为进行阻止,反而是积极的参与其中,和辽东方面的一些交领沆瀣一气,通过倒卖军用物资等行为,为自己个人赚得是盆满钵满的。
也正因为朝廷中这批人助纣为虐的行为,让建奴方面在近几年的时间内不断的发展壮大,成为了大明方面的心腹大患,以至于在去年的时候直接打到大明的京城底下。
说来说去,其中的一个主要因素,还是因为一个钱字。俗话说“人穷志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无论是辽东方面的将领还是朝中的那些大臣,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因为看到大明目前在经济方面的窘境,从而对大明的未来失去了希望,才先后参与到这种饮鸩止渴的行为当中去的。
当然了,以右司马和卢大参的志向和修养来说,肯定是对这种行为非常不齿的,二位大人肯定也会义正言辞的说上一句:“不食嗟来食、不饮盗泉水!”。
但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人的节操都能达到您们这样的高度,像您们这样的,毕竟在任何一个朝代都只是占了少数。
对于大多数人来,追求一个吃穿不愁的安逸生活,就是他们的最高理想,所以作为一些目光远大的有识之士,必须挺身而出,为大明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让这些人也能回过头来,一起全心全意的共同对付外虏。
陕西方面的问题,说起来其实差不多也是同样的道理,国家如果能解决流民们的吃喝问题,他们还会继续闹下去吗?
说实话,以王家彦和卢象升两人的学识和智慧,他们也不可能不知道所有这些乱象的根源都出自于“国家没钱”这几个字,他们也曾屡次为了增加国库收入,而向崇祯提出了不少的相关建议或政策,但最终都因为一些既得利益者的阻挠而搁浅了。
因为朱由检这个皇帝年纪太轻、个性又强,对任何一件事情都抱着一种急于求成的态度,致使一些原本正直忠心的大臣也不敢轻易的表态支持他,怕一不小心被朱由检甩锅,于是大明的朝政就变得越来越荒诞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卢象升对胡文霆的直率和看问题的角度颇为赞赏,对他的态度也就渐渐的发生了改变,不再像刚开始时那样对胡文霆敬而远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