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太庙火

贞观三年八月十五朔望朝,二陛下召集五品在京以上官员开会,这次会议的议题有两个,一个是祭天的问题,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嘛。而另一个就是讨论一下突厥屡次寇边的问题。

自打跟李可用进行贸易以来,颉利可汗的财富急剧膨胀,与财富一起膨胀的还有他的野心,在赵德言的撺掇之下,颉利可汗也想像中原王朝那般来个君主集权,建立一个他一个人说了算的朝廷。

想要中央集权,就得圈地,就得扫平不服从的势力,赵德言跟颉利可汗曰了,攘外必先安内,颉利可汗深以为然,趁着草枯雪深的时候要求各部落来开会,来了就给封官扣留,不来的派兵去扫灭。

他之所以选这个时间,就是因为这时候其余部落冬天不好跑路,而他手里却有赵德言弄出来的战车不惧风雪,再者他手里有钱有粮,不怕消耗。

赵德言给颉利可汗制定了一条颉利可汗认为非常正确的路线,就是扫平四方定鼎弹汉山,颉利为了这个目标奋斗起来。

他这一奋斗别的部落可受不了了,纷纷表示反抗,可反抗他们又干不过颉利,没办法只好纷纷南逃投奔薛延陀甚至投奔大唐,前不久颉利把草原除他之外最大的一支部落突利部也给灭了,突利可汗战败只带了三千多人逃到了大唐归附。

突利投降带来的连锁反应就是接连有九位突厥俟斤南下来投降,唐二世皇帝召集群臣,就是要讨论一下接不接受突厥人投降,如果接受了,这好几万甚至十好几万人的吃住安排是个大问题。不接受的话,他们屡屡寇边造成边民大量伤亡也是一个大问题。

要是放在过去,突厥人来投降朝廷那肯定会举双手双脚表示欢迎,但现在不行了,经过三年自然灾害,朝廷的国库空的老鼠都开始往国库里拉东西了,根本就没有钱一下子安置这么多的突厥了。

就在众人为此挠头之时,吏部尚书齐国公长孙无忌阴恻恻地出了个主意。

“陛下,安国公罗乘云素来与异族交厚,颇有治胡之术,何不将这些突厥人交与其妥善安置。且商王殿下食邑尚未划定,臣认为可在夏州以北划地设州为商王殿下封食邑。”

殿上群臣听完都斜着眼看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旁边坐着的永宁郡公、侍中王珪把坐席悄悄往远离长孙无忌的方向挪了挪。

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如今罗霄那里已经收留了二十几万流民外加上抚军寺近三万残兵老卒了。

众文武测算过了,这些已经是罗家的极限了,为了这些人的吃穿,那个叫李可用的蛮子已经一年多没有回过长安了,甚至就连他老婆生孩子都没顾的上回来看。

人家以一家之力干了本该由朝廷干的事已经够仁义的了,你不能真拿人家当傻子照死了使啊,那个罗家子是心善看不得百姓受苦,可人善不能往死里欺啊。

唐二世皇帝听完也十分意动,觉着罗家子还是可以再压榨一下的。

他正琢磨,黄门官进来禀报,安国公罗霄求见,说是有要事要跟皇帝陛下商量。

唐二世对商量这个字眼儿很不喜欢,想了下还是拉着脸传旨让罗霄随旨进殿。

功夫不大罗霄从外头进来了,见他依然没穿官服一身的道袍皇帝就更不太开心了,呲着大板牙嘲讽道:“哎呀娘娘,稀罕,我大唐的安国公也有主动来上朝的时候啊。今见朕当有何赐教啊?”

罗霄也不理会皇帝的冷嘲热讽,淡淡说道:“我是为淳化县二十多万流民来的,如今淳化田地山流改造已经完成,接下来用不着这么多的流民了。这其中四万余人愿意在淳化落户,我已经以抚军寺之名将之落籍安置,剩下的将近十九万余人如何安置还请陛下尽快想办法。”

当初罗霄是打着以工代赈的名头雇佣的流民,这些流民都被他安排在淳化县改造山川低地,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如今淳化县多出来了近百万亩的田地,还多了几处大湖可以养鱼,山里也种了不少的经济果木,可以说凭这些不仅能满足抚军寺的开支,还能让罗家挣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