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别了吧,明大人,”文熙公主掩嘴轻笑一声,而后半带讥讽的道,“把你刑部解决不了的案子放在这里,真不知道的,你是来看热闹的,还是来捣乱的。”
“行吧,”明大人咂吧咂吧嘴,心里不是个滋味,早知道就和林都尉他们,一同在包厢里待着不出来了。
“还是比策论吧,”五皇子忽然道,他指了指自己手中的书,又看着台上的人,问,“你们二位可看过《南朝通文史》?”
“看过”
“看过”
“那便好,”五皇子点了点头,道,“南朝末代烽烟四起,民不聊生,有一位叫做孔余的儒生上书南皇,请求改朝制,宽税赋,裁冗兵,招贤良。
你们结合一下南朝的背景,分析为什么会是一位儒生提出的这些,以及他提到那些东西,有哪些作用。”
“嗯,”太子想了想,问着出题的人,“比这个点话,会不会太难了点儿?毕竟这两位,不过才十岁出头的样子。”
“随便写写就好了,又不是真的下场考试,就当让他们提前适应一下好了,”五皇子满不在乎,反正,他翻了一页书,要比试的又不是他。
“那就这个吧,”太子无奈一笑,道,“那就请诸位先行坐下,掌柜的。”
“太子殿下,”掌柜恭敬的行着礼。
“劳烦掌柜,为台上的两位备上纸墨笔砚,一切规制按照文方阁走。”
“是”
搬上桌子,备上纸墨笔砚,台上除了宁杰、赵良华二人,其余的都早已下台。
“掌柜的,”一伙计小心翼翼的拉了一下掌柜的衣袖,他指着某个地方,问,“这香,咱们还点吗?”
“点,自然是要点,太子已经发了话,那我们定然是要遵循,”掌柜点点头,年纪大了,刚刚跪那一下,把腰给闪着了,他伸手揉了揉,而后吩咐道,“你等会儿盯紧了,让复刻的人都给仔细点儿,今日来的这些,咱们一个也惹不起,唉,真是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啊。”
复刻,讲究的是快,但快的同时,也要注意卷面的整洁,在一柱香过去之后,文方阁的人便用最快的速度,将宁、赵二人的文章复刻了十来份出来,一一分发给了在场的人。
至于这两人的原稿,伙计愣了一下,太子等人在二楼,四皇子在大门附近,他该送去哪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