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抬起头,他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陛下,这首诗确实出自微臣之手,但其中含义并非如杨国丈所言。”
晋武帝的眉头紧锁,他看着张华,等待着他的解释。
张华继续说道:“这首诗是微臣在反思时局,感叹世事变迁所作。诗中的‘末世多清薄,骄代好浮华’,是指微臣对当前社会风气的忧虑,并无对陛下和朝廷的不敬之意。”
晋武帝听后,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他知道张华的才华和为人,不会轻易做出诬陷之事。
杨骏见状,心中一紧,他知道自己必须再加一把火:“皇上,张华言辞闪烁,其心可诛。若不严惩,如何正朝纲,如何服众?”
张华冷静地回应:“杨国丈,若心中无愧,又何惧之有?我张华行得正,坐得端,不怕任何诬陷。”
晋武帝沉思片刻,然后缓缓地说:“张华,朕相信你的忠诚。但此事关系重大,朕需要时间查明真相。张华,你先回家闭门思过,待朕查明真相后再做定夺。”
张华领命:“微臣遵命,谢陛下。”
杨骏见晋武帝的决定,虽然未能如愿以偿,但至少张华暂时失势,他的心中也有了一丝安慰。
朝堂上的气氛逐渐平息,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场风波只是暂时的,真正的斗争才刚刚开始。
晋武帝的本意是要张华否认这首诗出自他手,然后可以顺势将揭发张华的人治罪,以此来维护朝中的稳定和自己对张华的信任。然而,事情并没有按照他的预期发展。
张华站在朝堂中央,他的声音坚定而清晰:“陛下,这诗,确是臣写的。”
晋武帝感到十分尴尬,他的声音中透露出难以置信:“不可能,不可能,你怎么会写这样的诗呢?朕待你不薄啊,你是我大晋朝第一才子,朕将太子托付与你,你为何写这样的诗呢?”
张华面对晋武帝的质疑,没有丝毫的犹豫,他一口咬定:“此诗就是自己写的。”
杨骏在一旁露出欣喜之色,心想这个张华就是这么别扭的人,自己就是担心将来让这个别扭的人别扭,自己才发誓要除了这个别扭的人的。没有想到,张华在这生死的面前依然这样的别扭,不买皇上的人情,就是要承认自己写了反诗。
杨骏急忙抓住机会:“皇上,这是一个反诗,真的是一个反诗啊。”
晋武帝的脸色变得阴沉,他看着张华,心中充满了矛盾。他知道张华的才华和对朝廷的贡献,但这首诗无疑是对皇权的挑战,他必须要给群臣一个交代。
朝堂上的其他官员开始窃窃私语,他们对张华的坚持感到惊讶,同时也在猜测晋武帝会如何处理这件事。
张华跪在地上,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坚毅。他知道自己的承认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灾难,但他也清楚,如果否认,那么自己的良心将无法安宁。
晋武帝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地说:“张华,朕知道你的才华和对朝廷的贡献,但这首诗的确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朕不能不查,你先回家闭门思过,朕会派人调查此事。”
张华领命:“微臣遵命。”
杨骏心中暗喜,他知道自己已经占据了上风。但同时,他也意识到,张华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必须要谨慎行事。
朝堂上的气氛变得更加紧张,每个人都在等待晋武帝的最终决定,同时也在思考自己在这场风波中的立场。
晋武帝没有立刻回答杨骏的话,他沉声命令:“把张华的诗呈上。”
黄猛,一个在朝中有些权势的太监,迅速上前,从杨骏手中接过张华的诗稿,小心翼翼地放在皇上的龙书案上。
晋武帝老眼昏花地看着诗稿,他努力辨认着字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视力已经不如从前,看着看着,他感到有些模糊。
皇上觉得看不清楚,便让黄猛来看:“你看,这是张爱卿的字迹吗?我看着不像啊。”
黄猛根本就不认识几个字,但他机智地假装看着字迹,然后回答:“皇上,正是张华的手笔。”
晋武帝显得很生气:“我看着不像。”
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一个太监,平时在朝堂上默默无闻,竟然敢于在这时跟皇上的意见不一致:“皇上,这的确是张华大人写的字啊,没错。”
黄猛心中一惊,他没想到会有人敢于在这个时候站出来说话。他希望皇上马上下令杀死张华,以后这朝廷里面就再也没有人敢于要清查什么买卖官职接受贿赂的事情了。
晋武帝的眉头紧锁,他感到了朝堂上的紧张气氛。他知道,这个太监的话可能会引起更大的争议,但他也清楚,不能仅凭一面之词就定张华的罪。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张华此时依然跪在地上,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无奈。他知道自己的处境十分不利,但他也相信,真相终将大白。
晋武帝沉思了片刻,然后缓缓地说:“张华,朕知道你一直忠心耿耿,但此事非同小可。朕需要时间来查明真相。在此期间,你先回家闭门思过,不要离开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