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的脸色变了又变,但依旧强词夺理道:“即便如此,我如今所拥有的一切也都是真实存在的。你所讲的那些不过是虚无缥缈的道理,而我现在统治的,可是实实在在的国家。”
佛陀丝毫不显急躁,而是问道:“大王,您认为什么才是最为珍贵的?”
“自然是权力与财富。”国王毫不犹豫地回答。
“那么大王,倘若有朝一日您失去了这些,那么,您还能剩下些什么?”佛陀再度发问。
国王刚欲回答,却突然呆住了。是啊,如果失去了权力和财富,自己还剩下什么?这个问题犹如一把锋利的剑,直直刺入他的内心深处。
就在此刻,一名侍卫神色惊惶、脚步踉跄地冲进大殿:“大王不妙啊!边境传来急报,邻国集结大批兵马,有入侵之意!”
此消息一出,整个大殿都为之震颤。
国王的面色瞬间变得煞白。就在方才,他还在炫耀自己的权力与财富,未曾想,转瞬间便面临着可能丧失这一切的巨大危机。
这时,佛陀轻言一句,此语不单化解了频婆娑罗王的执念,更是让他瞧见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全新天地。
佛陀缓声道:“大王,您此刻可看清了?您所执意坚守的一切,皆如同握于掌心的流沙,看似稳固,实则随时可能流散。真正的力量并非源自外在的权势,而是源于内心的觉悟觉醒。”
国王终于彻悟,他跪倒在佛陀面前说道:“世尊,我如今总算明白了。我一直将权力和财富视作一切,却不曾知晓这些皆为无常变化之物。烦请您教导我,怎样才能获取真正的解脱?”
佛陀面带微笑说道:“放下执念,便是开端。大王,您现今已然迈出了最为关键的一步。”
这时,又有一个侍卫奔进殿来报告:“大王,这原来是一场误会。边疆又来急报,并无敌军入侵的迹象。”
国王此刻却已然不再在意这个消息了。他仿佛脱胎换骨一般,脸上的骄矜傲慢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泰然自若、平和宁静。
自那以后,频婆娑罗王成为了佛陀最为虔诚的护法之一。他将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奉献给佛陀作为竹园精舍,供养佛陀和僧团在此安心居住、修行。他还时常向佛陀请教佛法,勤奋精进修行。
即使是高高在上的国王,也会有执着和烦恼。佛陀的教导不分贵贱,都指向同一个真理:放下执着,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自在。
这正如《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频婆娑罗王的改变也说明,一个人无论地位多高,只要能够放下执着,虚心接受真理,就有获得解脱的机会。
这正是佛法平等度化的体现。佛陀说法所说的种种法门,无不是为了帮助众生放下执着,获得解脱。
佛陀通过介绍真如之道,使众生增长智慧、消除烦恼、获取利益,所以,众弟子又给佛陀上了一个尊称:如来。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佛陀在灵鹫山传经授道,传授了数本影响巨大的经文,《无量寿经》鼓励信徒通过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大般若经》宣说诸法皆空;《法华经》宣扬一切众生本具佛性,皆能成佛。
佛陀讲《法华经》之时,参与人数相当庞大,众比丘、比丘尼、菩萨、帝释天、四大天王、天龙八部,以及摩揭陀国的国王、世王等百千眷属在一起,超十万之众齐来听经,盛况空前。
此后不久,佛陀终于想到了离开这块天地的万全之策。
佛陀在灵鹫山讲经十二年,所度之人已经超过两亿人,这年,他已经七十九岁了。
这一天,佛陀召集众弟子,宣布了一个重要决定:他的肉身已经衰老,在他八十岁那年,他将会涅盘,离开这个世界。
众徒弟大惊失色,他们实在想不通,已经证得无上觉,摆脱生死轮回的佛陀,为何竟然要离众人而去。
阿难第一个忍不住悲痛,跪在佛陀面前,泪流满面地说:“世尊,您若离去,这个世界将失去光明,众生将失去依靠。我们还未真正解脱,还需要您的教导。请您慈悲,继续住世!”
目犍连也上前恳请道:“世尊,以您的神通力,完全可以延续肉身,继续教化众生。为何要这么快涅盘?”
迦叶尊者虽然一向以坚毅着称,这时也难掩悲伤之情:“世尊,正法才刚刚传播开来,众生的根基还未成熟。若您离去,恐怕正法会很快衰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弟子也纷纷跪下,有的捶胸顿足,有的泪流满面,有的甚至提出要以神通力来延续佛陀的寿命。
面对弟子们的哀求,佛陀却显得异常平静。
他的面容安详,目光慈悲而睿智。他微笑着说:“阿难,不要悲伤。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生、住、异、灭是自然的规律,即使是佛陀也不能超越这个规律。”
看到弟子们仍然悲痛不已,佛陀继续开示:“你们要明白,我示现涅盘,并不是真正的消失。我所说的法,就是你们永恒的导师。正如我常说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只要你们依法修行,就能见到法身常住。”
听到这里,阿难似有所悟,但仍然不解地问:“世尊,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让我们以神通力挽留您呢?”
佛陀慈祥地说:“阿难,这就像是一盏油灯,油尽灯灭是自然的规律。即使你不断地加油,也终究有耗尽的一天。与其执着于延续灯火,不如点亮自己内心的智慧之灯。这才是永恒的光明。”
迦叶尊者补充道:“就像世尊常说的,我们不应执着于佛陀的色身,而应该以法为师。”
“正是如此。”佛陀说,“我涅盘后,你们要以戒为师,以法为师。不要因为我的示现涅盘而感到迷茫和恐惧。只要依法修行,就能见到法身常住。”
接着,佛陀又详细地为众徒解说起了“三身理论”。
佛有法身、报身、应身三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