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和颜

汉吏 三国小吏 1164 字 3天前

这可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看来第一趟去荀氏是对的!

此时王苍正愁明日去辛、郭二氏该如何面对这群闻名后世的士族,如今有人引荐,这是再好不过了。

当即在马上作揖道:“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说起荀氏这位族姐,就不得不提到颍川士族中间的故事了。作为本地郡望,这些士族大多互相通婚,加上互相举荐,不说全天下,至少在颍川,算是编织出了一道庞大的关系网。

正所谓,你家娶了我家姐妹,我家又娶了他家的女子,而他家又嫁到了你家。百年以来,早就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虽不能说是一荣俱荣,但一损俱损是肯定的。

当然,在阳翟,真正出彩的不是辛氏一族,而是郭氏一族!

郭氏的庶出远支郭嘉,这位在后世当得上是惊才绝艳,如雷贯耳。嫡出郭图,虽在下注方面,选择了袁氏一方,但早年间,也是因才干出众,早早的闻名显赫于郡中。

至于何故?

从那位新任的颍川郡守阴修的人事任命中,也可管中窥豹一番。

太守主吏,功曹是长社钟氏的钟繇,主簿是颍阴荀氏的荀彧。而郭图,甚至比他们地位还要高些,为郡中计吏!如郡中无上计掾,计吏就是总管上计的最高负责人。

颍川离洛阳不过两百余里,可谓是最近的几个郡国之一了。正是离得近,每岁皆需上计一次。上计时间与每岁举孝廉的时间一致,都选在秋日。

前汉尚书台不显时,上计是给丞相核阅。由开府治事的丞相手下掾属,来确定每位郡守在任时的表现,并且做出评级优劣。

到了本朝,初为三公,后尚书台制度逐渐完善,三公成了文官任职的摆设,也就是荣誉职衔之后,上计便由尚书台全权负责。

说起上计,也不是简单之事。其时间跨度也不短,一般都是在每年的秋天出发,到正旦大朝会过后,方才返回郡国。这一来一回,近些的还好,远些的动辄半年至大半年之久,是以云中这等偏鄙郡国三岁一计。

由于上计在洛阳的时间长,上计掾、上计吏较于常人,更容易与尚书台、三公接触。所以就有很多上计吏被尚书台或是三公征辟。其或为尚书郎、或为三公掾属,或是绕过郡国举孝廉的流程,能直接入朝为三署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