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世宗朱厚熜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
生平经历
- 年少即位:朱厚熜于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初十日出生在兴王府凤翔宫,是兴献王朱佑杬次子。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十四,武宗驾崩且无子嗣,朱厚熜遵“兄终弟及”祖训,离开安陆进京继皇位,次年改元“嘉靖”。
- 大礼议之争:朱厚熜即位后,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就皇考及生父尊号问题发生“大礼议之争”。最终,朱厚熜不顾朝臣反对,追尊生父为兴献帝,后又加封生母为兴国皇太后,改称孝宗敬皇帝为“皇伯考”;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兴献帝被追尊为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庙号睿宗。
- 前期改革:朱厚熜登基之初,通过“大礼议之争”打击权臣势力,加强皇权。同时改革翰林院等机构,严厉惩治贪官污吏,任人唯贤。他裁抑司礼监的权力,撤废镇守太监,严分厂、卫与法司职权,还下令永远废除外戚世袭制,缓解了王爵体系的繁杂问题。
- 壬寅宫变: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朱厚熜遭遇“壬寅宫变”,宫女们趁他熟睡欲将其勒死,未遂。此后他更加不理朝政,独居西苑潜心修道。
- 后期统治:朱厚熜执政后期,迷信道教,祈求长生,重用严嵩等权臣,严嵩擅权达17年之久,导致朝政腐败,兵备废弛,还出现了“庚戌之变”“南倭北虏”的混乱局面。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朱厚熜崩逝,享年60岁,死后葬于北京十三陵之永陵。
...
政治举措
- 加强集权:通过“大礼议”等事件,打压旧臣势力,将内阁变为自己的执政工具,使内阁权力逐渐压制六部,同时限制宦官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 改革科举: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完善了科举选拔程序,一定程度上为国家选拔了更多有识之士。
- 经济改革: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如清丈土地、整顿赋役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