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李想和离,公主亲自下厨庆贺

山阳书院门口,李想看着郭青梅走远,又看了一眼门口那些还没有散去的少女,忍不住暗暗摇头。

李想来山阳书院教书,其实是为了调查一件十八年前的旧案。

去年李想从他爹口中得知一个惊天秘密:他其实并不是他爹李大山的儿子,而是赵王李信的幼子。

十八年前,赵王李信因谋反罪,被皇帝下令灭九族。赵王全家一百余口,全部被送上刑场,当众斩首。

当时李想才刚出生不久。李想他爹李大山,那时候是赵王府的一名厨子。为了保住赵王最后的血脉,李大山偷偷拿他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将襁褓中的李想换了下来。

然后李大山便带着李想,从赵国邯郸一路逃到渭城,从此隐姓埋名,定居在渭城外的李家村。

十八年来,李大山从没跟人提起,他曾在赵王府做过厨子的事。直到去年,李大山得了一场大病。他担心自己一病不起,李想便永远也无法得知自己的身世。

李大山这才将这件事,悄悄告诉李想。

李大山还告诉李想,他父亲赵王李信是被奸人陷害,让他一定要查出这个害他爹的奸人,为他全家报仇。

李想自从得知真相,便来到渭城的山阳书院。

李想从他爹李大山口中得知,当年负责审讯他父亲李信的人,正是如今的吴王。而这个山阳书院,是吴王藏书的地方。

当年赵王谋反,受牵连的官员多达百人,当街斩首的人数更是高达千人。

此案影响深远,可算是大夏自立国以来的第一大案。李想觉得,吴王作为主审,一定留有审讯记录。

如果吴王留有审讯记录,那最大的可能,便是放在这个山阳书院里。

于是李想便在数月前,混进山阳书院,在这儿做起教书先生。

由于李想不是名士,也没有推荐人,按他当时的条件,根本不可能有机会进入山阳书院做西席。

于是李想只能拿出碾压全场的实力,为自己争取这个机会。

当时在山阳书院举办的诗会上,李想为了能得到吴国公主重视,聘他做书院西席,李想直接当场做诗十首。而且每首都是传世名篇。

李想的诗才震惊全场,李想也如愿得到吴国公主重视,被聘为书院西席。

但是李想没想到,他的十首诗很快便在京城传开。由此也让李想被人封为京城第一才子,引来无数闺中少女的倾慕。

自此之后,每天都会有许多吃饱没事干的怀春少女,跑到山阳书院门口,希望能一睹李想的风采。李想的名声,也在闺中少女间流传。

好在李想虽然诗名广为流传,却并没有几人知道他的长相。

这些少女天天堵在书院门口,想向李想倾诉她们的相思。她们却不知道,那个每天都会进出好几次的花匠,其实就是她们钦慕的青田先生。

李想从小门进入书院,来到文渊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