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殷商时期,天下虽在纣王的统治之下,但纣王的荒淫无道使得民心离散,诸侯不安。而在西岐,周文王姬昌心怀壮志,他广施仁德,礼贤下士,西岐在他的治理下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西岐的都城,城墙高大坚固,城内街道宽阔整洁,百姓们安居乐业。房屋错落有致,市场上热闹非凡,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周文王的宫殿坐落在都城的中心,宫殿宏伟壮观,金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红色的柱子上雕刻着精美的龙凤图案,象征着吉祥与尊贵。
周文王深知,若要成就大业,必须有贤能之士相助。他常常四处寻访,希望能找到能辅佐自己推翻纣王暴政、安定天下的大才。
在渭水之畔,有一位名叫姜子牙的老者。他年逾古稀,白发苍苍,眼神却深邃而睿智。姜子牙一生饱学,胸怀韬略,但一直未遇明主。他每日在渭水河边垂钓,身旁放着一个破旧的鱼篓,手中握着一根奇特的钓竿。这钓竿看似普通,却是姜子牙亲手制作,竿身笔直,鱼线坚韧。他的鱼钩是直的,名为“愿者上钩”,这鱼钩蕴含着他独特的处世哲学,他在等待着那个真正懂他的人。
渭水河边,景色宜人。河岸两边垂柳依依,柳枝随风飘舞,仿佛是大自然的舞者。河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弋。姜子牙坐在一块光滑的大石头上,静静地垂钓,仿佛与周围的美景融为一体。
一日,周文王在梦中得到神明的启示,说在渭水之畔有一位能辅佐他成就大业的贤人。那贤人白发苍苍,却有着非凡的智慧,仿佛是上天派来拯救周室的星曜。周文王从梦中惊醒,梦中的情景历历在目,他心中坚信这是上天的旨意,于是决定立刻前往渭水之畔寻访这位贤人。
周文王身着朴素的锦袍,头戴冕旒,带着几个亲信侍从,乘坐着一辆简陋的马车出发了。马车沿着蜿蜒的道路前行,车辙在尘土中留下深深的痕迹。车轮滚滚,周文王的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他的心中满是对贤人的期待。
渭水之畔,景色宜人。清澈的渭水缓缓流淌,水面上波光粼粼,如同无数细碎的金子在跳跃。河边的垂柳依依,细长的柳枝随风摇曳,像是绿色的丝绦在轻舞。河岸边是一片开阔的草地,草丛中点缀着五颜六色的小花,散发着淡淡的芬芳。
姜子牙正坐在渭水河边的一块大石头上垂钓。他头戴斗笠,斗笠的边缘有些破旧,身上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道袍,腰间系着一根草绳。他的鱼竿是一根简陋的竹竿,鱼线却很长,鱼钩也是特制的,弯曲的鱼钩竟然是直的。
周文王的马车缓缓靠近渭水河边,他看到了姜子牙的身影。周文王心中一动,他感觉眼前的这位老者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
周文王下了马车,轻手轻脚地走向姜子牙,生怕惊扰了他。当他走到姜子牙身后不远处时,他停了下来,恭敬地问道:“老丈,您在此处垂钓,可有所获?”
姜子牙头也不回,平静地回答道:“世间万物,皆有定数。我在此垂钓,钓的并非是鱼,而是天下大势。”
周文王心中一惊,他越发觉得眼前之人不凡。他又问道:“老丈何出此言?还请老丈明示。”
姜子牙这才缓缓转过身来,他看着周文王,目光深邃而睿智。他说:“我观天下,纣王无道,百姓受苦。而周室有仁德之名,却缺贤能之士辅佐。如今周室若想兴盛,必须顺应天命,招揽贤才。”
周文王听了姜子牙的话,心中大喜,他连忙说道:“老丈所言极是。不瞒老丈,我便是周文王。我昨夜梦中得到神明启示,说渭水之畔有贤人能助我成就大业,今日一见老丈,我想老丈便是我要寻找的贤人。”
姜子牙微微一笑,说道:“文王殿下,我姜子牙不过是一个闲散之人,何德何能敢称贤人。只是我虽年老,却也心怀天下,若殿下真有此心,我或许可以为殿下出谋划策。”
周文王急忙说道:“老丈莫要谦虚。您的见识和胸怀,我已见识一二。若老丈肯出山相助,周室之幸,天下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