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岐黄新芽

药香伴仁心 毛豆369 1667 字 5天前

药庐檐角的铜铃撞响晨雾,清脆的铃声回荡在空气中,驱散了周围的轻雾。婉儿正跪在药架旁,将晒干的蜈蚣草小心地装进陶罐里。阳光透过薄雾洒下,斑驳的光影落在她的手上,映照出她专注的神情。她的手指轻轻捻动着每一根草茎,指尖传来草茎的温度与韧性,仿佛每一根草都在回应着她的呼唤。

突然,秋风轻轻吹过,带着一些落叶和远处传来的讯息。这是一本录取通知书,是她接下来要走出的路。婉儿手指触及到上面的烫金字,那个“申城中医药大学”的名字触碰了她的心,眼眶微微发热。她轻轻地捧着信封,心中充满了激动和期待,这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

文老抬头,鹿角制的药杵在铜臼中有节奏地顿了三下,发出清脆的响声,打破了沉默。他的目光落在婉儿手中的信封上,淡淡地笑道:“该来的,总要来。”他抖开一旁的青布包袱,取出一套泛黄的古籍,书页翻动时散发着温润的气息,“这是你师爷传给我的《临证手札》,带去申城,每月十五晒一次防蠹。”他的话语平和却充满深意,这一程文老的期待一点也不少。

蒋师傅此时站在一旁,默默将一个防风药囊塞进婉儿的行李箱夹层。他突然抽出一根竹制教鞭,递给婉儿:“这个带着,当个防卫。”他的话中带着一丝玩笑,但更多的是对婉儿的关注与期许。那根竹制的教鞭看似普通,但旋开后,里面竟然藏着三棱针与毫针,竹子经过精心削制,散发出一种坚韧的气息。“这是我用三十年老竹削制的,记得带上。”蒋师傅的眼神中有着无法言喻的沉重,他将这份心意交给婉儿,仿佛是传承着一份责任。

文老看着婉儿收拾着自己的手记,语气沉稳:“到了申城,记得去见见你大师兄,他在浦江中医馆坐诊,每周三治小儿疳积。”文老顿了顿,低声补充道:“若见他用蜂蜜调吴茱萸敷脐,记得观察患儿的瞳孔变化,千万要记下。”他的话语低沉且充满警觉,仿佛在提醒婉儿,这些细节关系着医者的责任与患者的生死。

月台上,婉儿紧紧握着那张浸透艾草香的车票,心中涌起复杂的情感。蒋师傅走近她,轻轻拍了拍她的掌心,递给她一块蜡丸:“遇到宵小之辈,捏碎这个。”婉儿接过蜡丸时,才意识到里面藏着师父调配的“喷嚏粉”,这是一种防身不伤人的粉末,白芷和胡椒的混合物,能够暂时迷惑对方的嗅觉,为她争取时间。

火车缓缓驶出车站,车窗外的景象渐渐变得模糊,旧日的药圃废墟已逐渐远去。婉儿透过窗户望去,看到新播的防风草已经冒出嫩绿的芽。生命顽强地延续着,正如这片土地的重生。她翻开《临证手札》,书中的扉页夹着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中的文老年约二十,穿着中式长衫,站在申城的一家药铺里抓药。背景的药柜上挂着“浦江堂”的匾额,字迹古朴,仿佛诉说着这段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婉儿的心微微一震,手指轻抚过照片,仿佛能够感受到文老当年在申城药铺的坚守与付出。这一刻,所有的情感都在她心头涌动,她知道,无论走多远,这份传承与责任都将永远伴随她。无论前路如何,这份来自师门的力量与智慧,将是她最坚实的后盾。

文老的目光也落在那张泛黄的照片上,眼中有着难以言说的深沉与怀念。他叹了口气,轻声道:“一切,终归是轮回。医道传承,岐黄新芽。”

蝉鸣撕开九月的晨雾,婉儿拖着樟木箱跨过申城中医药大学的门槛。箱角磕在青石板的裂缝间,发出“咔嗒”一声,震开了铜锁,晒干的艾草和苍术的辛香随着风洒出,弥漫在清晨的空气中。前排梳背头的男生猛地打了两个喷嚏,腕间的沉香手串撞在拉杆箱上,溅起了几颗暗红的星子,光在阳光下闪烁,仿佛时间也在这一刻停顿。

“同学,蜈蚣干掉了。”穿汉服的女生弯腰拾起从箱缝滑落的药材,指尖丹蔻色的指甲映着黑褐色的虫体,“我是唐果,法医专业,——这玩意儿能分我两条驱蟑螂不?”她的声音带着些许嬉笑,眼中却满是对药材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