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赛前

药香伴仁心 毛豆369 2006 字 5天前

大师兄站在晒药匾前,手中捧着一张泛黄的邀请函。那邀请函的纸张已略显脆弱,边缘微微卷曲,仿佛历经风霜的岁月在上面留下了斑驳的痕迹。邀请函上大字赫然写着“杏林杯青年中医赛”,字体古朴有力,仿佛承载着千年中医传承的厚重使命。大师兄将邀请函轻轻按在晒药匾上,匾上陈旧的药材在夕阳下闪烁着淡淡的光泽,与邀请函的古色古香相映成趣。

他指尖缓缓滑过邀请函上那条关于“基层医疗改革”的条款,每一字都清晰可见,仿佛在诉说着改革的希望与责任。“杏林杯青年中医赛,冠军能进中医药管理局的顾问团。”大师兄低声说道,语气中既有自豪,也有对未来的期许。他的指尖轻点着条款,目光炯炯有神,“你上次提到的乡村缺药问题,如今在这里说话,才有人能听到了。”

林婉儿正站在校内后院的草坪上,夕阳斜洒,温暖的金色光芒与淡淡的药香交织在一起。她正专心地给刚采下晾晒的柴胡翻面,用竹耙轻轻翻动那些青绿转黄的叶片,动作娴熟而稳重。忽然,远处传来低语,她不由得将竹耙握得紧了些,指尖触到粗糙的竹质把手时,心中闪过一丝难言的忧虑。

上周,她曾前往城郊义诊,走在泥泞乡间的小路上,见到一位老乡满脸淳朴,竟把已经过期三年的连花清瘟珍藏在一个生锈的铁盒里,视若珍宝。老乡笑着说,这药虽然过期了,但“治百病”的传说一直流传,他坚信那是家传秘方。这一幕令林婉儿既无奈又心痛,心中暗自发誓:现代医学与传统智慧必须结合,不能让宝贵的药效随时间流逝。

更让她印象深刻的是,那次义诊中,一个三岁的小患儿因高热而神志不清,父母焦急万分。经过详细诊察,林婉儿凭借自己深厚的中医底蕴,很快辨别出病情的真谛。她从周围野外采集来的新鲜野薄荷,配以细腻的石膏粉,迅速调制出一剂清热解毒、降温安神的方子。经过她耐心施治,小患儿的体温逐渐下降,脸上重新露出久违的红润,父母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此刻,回想起那段经历,林婉儿心中泛起一股复杂的情绪。她握着竹耙的手微微颤抖,仿佛还能感受到义诊那日乡间湿润空气中混杂着药草与泥土的味道。她低声自语:“乡村的缺药问题,还有那些被误用的老药,亟待我们的关注与改进。”眼前晾晒的柴胡,在她手下缓缓翻转,仿佛也在诉说着时间与传统的变迁。

急诊科的喧嚣声几乎让林婉儿有些无法集中注意力。医护人员的步伐匆忙,担架床的轮子发出刺耳的声音在光滑的瓷砖上滑过。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和紧张气氛的混合味道。林婉儿站在病床旁,手捏着病人的脉搏,目光专注,似乎置身于另一片宁静的天地。

她的眼前是一位浑身水泥灰的建筑工人,浑身上下都被尘土和汗水浸湿,眉头紧锁,紧紧捂着右肋。虽然CT报告显示无异常,但病人依然痛苦不堪。脉搏轻微,但却极为沉重,像是刀刮过竹片的痕迹,滞涩异常。林婉儿皱了皱眉,轻轻掀开患者的衣服,探向寸口脉。脉象终于在她的指腹下显现,像是刚刚游过水面的虾子,迅速又消失不见。

她知道这个脉象不对,心中瞬间闪过一则经典的辨证方法。她低声自语:“漆毒走络,当刺期门。”这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思路,刺期门便是用针刺入某些特定的腧穴,解除体内的毒素和湿气,恢复经络通畅。但她的声音太低,主治医师正忙于调配药物,听见她说话时,眉头一挑,立刻皱起了脸。

“实习生别添乱!”主治医师皱眉打断了她的思路,语气不耐烦。

林婉儿并没有气馁,而是默默记下了心中的方针,待医嘱完成,她走出病房,开始为下一个病人做准备。但内心深处,她对那个方法充满了坚定的信念,或许能够帮到这位病人。

三日后的午餐时分,林婉儿正坐在食堂里翻阅病历时,意外遇到了那位建筑工人。看上去他神色愉快,脸上恢复了血色,气色比几天前好了许多。工人一眼就认出了她,露出笑容,朝她走来。

“救命恩人啊!”工人微笑着掏出一个油纸包,递到她面前。林婉儿心头一震,接过包裹。她小心地打开,露出里面粗糙的山参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