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金土生香

药香伴仁心 毛豆369 2776 字 3天前

老赵小心地将铜药匙插入土壤中,缓缓提起,轻轻晃动,目光随之锁定在土壤上方的水分。片刻后,他点了点头:“21%,正合‘握之成团,触之即散’的古法。”他的眼中带着一丝满意,仿佛这一切的调整都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这样的土壤,湿润适中,既能滋养三七的根系,又不至于积水。老赵的经验和直觉,将古法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展现得淋漓尽致。

顾辰逸正坐在旁边的控制台上,专注地调试设备。突然,他的手机震动,屏幕上跳出了气象预警信息,显示未来三天将有连续暴雨。顾辰逸眉头微微皱起,立刻传递给林婉儿这个信息。林婉儿没有任何犹豫,她迅速打开计算机,调出近十年的降雨数据。屏幕上的数据图表不断刷新,最终定格在一个精准的曲线图上。

她的目光迅速扫过数据,目光如刀锋般锐利:“按《齐民要术》‘旱锄田,涝开沟’的记载,必须连夜加深排水渠!”她的声音充满了果断与决策的力量,没有一丝迟疑。她立即转身指挥药农们进行紧急调整。

药农们迅速反应,举起智能测距仪,设备的激光红线在田埂间精准标出沟壑的走向。那红线在空气中犹如一道亮丽的光芒,随着每一次的测量和调整,田间的地形悄然变化。激光的射线在空中划出一道道精确的轨迹,标出了最佳的排水沟渠位置,确保雨水能够顺利排出,避免积水对三七生长造成损害。

林婉儿站在一旁,手指指挥着药农们进行细致的操作,她的眼中闪烁着专注与决心。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无法改变她对药田的掌控,她知道,借助古法智慧与现代技术的结合,这片土地将更加强韧,能够抵挡任何挑战。

省农科院的检测报告在晨会中引发了前所未有的震动。会议室内,空气仿佛在一瞬间凝固,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屏幕上,屏幕上显示的检测结果正缓缓展现出金色共生菌的奥秘。

报告中指出,这种金色共生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人体肠道中的双歧杆菌相似度竟高达89%。这一发现让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双歧杆菌作为益生菌之一,广泛存在于人体肠道内,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金色共生菌竟然与它相似,这一切似乎打开了通往新天地的大门。

接下来的数据更让在场的人惊叹——菌群代谢产物中检测到了一个新型皂苷衍生物,暂命名为Pro-Sa1。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显示,Pro-Sa1的体外抗炎活性是普通三七皂苷的1.7倍,使用CCK-8法测定,结果显示它对炎症的抑制效果远超常规药材。整个实验室充满了激动的气氛,大家纷纷讨论这一发现的潜在价值,这不仅仅是对药物作用的提升,更可能成为现代医学的新突破。

就在大家都在为这项发现感到兴奋时,龙阿婆缓缓从座位上起身,手中拿着一块手工苗绣方巾。那块方巾上,精细的刺绣中展现着一则古谚:“菌丝缠根,药通天地。”她的眼神深邃而慈祥,仿佛这块方巾承载着千百年来药农的智慧与经验。龙阿婆将方巾轻轻展开,抚摸着绣上的字句,沉声说道:“这菌子怕是要用竹根水养!”

她的话语引起了团队成员的关注,仿佛她早已在这一奇迹的背后看到了隐藏的秘密。龙阿婆的直觉和经验,像是触及到了某种久远的力量。她微微一笑,转身走向实验室一角,指挥着大家开始行动。

团队在龙阿婆的指导下,连夜搭建了一个竹管滴灌系统,竹根的清水被细心调配,轻轻滴入育苗基质中。竹管被巧妙地连接成网络,水滴缓缓渗透进土壤,为共生菌的生长提供了稳定而优质的环境。随着竹管系统的启动,pH计显示水质稳定在6.8,这一数值恰好是共生菌最适合生长的环境,营养与水分的调控达到了完美的平衡。

林婉儿站在一旁,注视着这个新系统的运行。她的目光充满了思考与期待,因为她知道,这一切的背后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对大自然与药材世界之间和谐关系的深刻理解。随着竹管滴灌系统的顺利搭建,她不禁感到,或许这一片土地正在孕育着更大的奇迹。

暮色四合,晚霞在天边轻轻铺开,药田里悄然弥漫着一种沉寂而紧张的氛围。无人机在空中飞翔,巡航画面清晰地映射在监控屏幕上,显示出三七田东北角的异常情况——一块区域的三七田叶片上,出现了明显的黄色斑点,仿佛病变的迹象。这一发现立刻引起了林婉儿的注意,她迅速戴上头戴式放大镜,放大镜下的景象令她的眉头微微皱起。

叶片背面,红蜘蛛若虫正慢慢蠕动,细小的身影在叶脉间游走,吸取着三七的营养。林婉儿的心跳微微加速,但她依旧保持冷静。随着每一次放大,红蜘蛛若虫成群结队地爬动,繁殖速度之快让她不禁感到一阵压力。

“按新规不能用化学农药……”林婉儿轻声自语,转身迅速走向旁边的药草书架,翻开了《救荒本草》这本旧书。书页泛黄,但其中的一些古老智慧却依然闪烁着光芒。她的目光停留在一段文字上,迅速扫读:“书里说苍耳草汁可驱虫!”她的眼睛亮了起来,心中隐约升起一种清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