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大头币的问世

自东瀛国归降大明王朝以后,世界白银通过各种渠道大多流入大明的国库。

当时的世界有两大银矿,秘鲁的波托西银矿和日本的石见银山。这两座世界着名的大银矿的产量占了世界白银百分之八十的产量。

秘鲁盛产的白银由西班牙人通过海运运到大明,通过贸易手段流入大明王朝。

日本的石见银山又被大明控制在自己的手里,如今的大明王朝根本就不缺银子,成为当时极为富有的国家,市面上流通着大量的白银,市场繁荣一时。

然而钱多也有钱多的烦恼,因为流通的货币是白银,会产生磨损和火耗,一两白银如果过手几十遍,最后到手的也就八九钱银子而已。

磨损这个比较好理解,银子质软,与硬的金属接触,就容易被磨掉一些碎屑,此外经常剪切银两也容易造成磨损,虽然这些磨损份量极小,但架不住岁月悠长,日积月累,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火耗与磨损恰恰相反,而是熔炼融合白银产生的损失。

火耗的形成,源于白银作为货币的特性。民间缴纳赋税多为零碎银子,成色不一,官府需将其熔铸成统一规格的银锭上缴国库。在熔铸过程中,白银会因高温熔化而产生损耗。一方面,银中杂质在高温下挥发;另一方面,熔化时部分银液飞溅流失,这些损耗便构成了火耗。

如今大明王朝升平日久,百业兴旺,白银大量的流入,使得人们愈发的渴望财富。四海升平表象之下,实则暗流涌动。

那些不甘寂寞的江南巨富和官府的蛀虫开始疯狂的敛财。帝国的财政体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而这危机的源头,便是“火耗”。

这日,内阁首辅李岩的书房中,气氛凝重。户部尚书徐继祖匆匆而来,手中的账本被他攥得皱了边。“首辅大人,这火耗之弊,已如附骨之疽,再不整治,国库空虚,民怨沸腾,恐生大祸啊!”王国光将账本重重拍在桌上,痛心疾首地说道。

张居正眉头紧皱,翻开账本,只见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地上报的火耗数据,本应作为熔铸损耗补充的火耗银,如今却远超正常范畴。正常情况下,火耗率约在二三成,可如今有些地方竟高达五成甚至七成。百姓缴纳赋税时,除了足额的正税白银,还需承受这沉重的火耗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