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世纪50年代的南洋,那片看似风光旖旎实则暗流涌动的土地上,华人的谋生之路充满了荆棘与坎坷,其艰难程度要比祖辈们闯关东难上一百倍。
南洋之地,复杂多元,无论是凶悍的土着人,还是性情各异的马来人、爪哇人,亦或是横行霸道的荷兰殖民者,无一不是难以对付的角色。
这些人之中,大部分人狡诈残忍,怀揣着不劳而获的贪婪心思。他们对华人凭借勤劳的双手和聪慧的头脑所获得的富裕生活,充满了嫉妒与憎恨。
在他们扭曲的认知里,自己之所以深陷贫穷的泥沼,皆是因为华人“抢走”了本应属于他们的财富。可笑的是,他们对荷兰殖民者残酷的剥削压榨却选择视而不见,选择性地将愤怒和不满发泄到了华人身上。
于是,华人在这片土地上,面临着来自这些当地人深深的偏见。平日里的摩擦与争斗从未间断,甚至残害华人的悲剧也时有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华人的日子愈发艰难,每一天都在为生存而苦苦挣扎,仿佛置身于无尽的黑暗之中,看不到一丝曙光。
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郑明被任命为南洋招讨使、东印度游击将军后,带着郑家老兵和战舰来到了东印度群岛……
郑家的一些老人,早年就来到了东印度群岛,这些人种植水稻或经营种植园,亦或经商,都发了财,过上了富裕生活。因此大部分选择了安逸的生活,只有一小部分人加入了郑明的队伍。
作为郑氏家族的老兵林芳,带着家人在爪哇岛经营着一家大商行,兜售一些来自大明的茶叶和瓷器,早就过上了富家翁的好日子,如今子孙满堂,面对郑明的邀请,面露难色。
“少主,林某老朽了,不堪重任,家中儿女多纨绔子弟,不成器,恐怕要让少主失望了。这里有一千两银子,希望少主不要嫌少,这是鄙人的一点点心意。”
看着林芳这种态度,郑明不好强人所难,于是只好告辞。
苏门答腊岛上,郑家的老兵李明明经营着一家种植园,也过上了安逸的生活,当看到来人拿着郑明的亲笔信的时候,苦笑一声。
“少主来信,我自是不能不理,奈何这种植园庞大,需要人手颇多,一时间分不出人手,只有老儿子李玉龙性格顽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