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治哪是那么容易清理的,你干掉一个贪官,接着上来的还是贪官,你该怎么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何况,高拱也不是真正清高之人,还不是靠着一个小团体在运作朝政。
但这个小团体里有人参与贪腐,他会怎么办?
怕是到最后,不知不觉间自己也陷进去了。
清理个屁。
还是张居正考成法实在,最起码让官员动起来,做该做的事儿。
做了不该做的事儿,用京察直接清理掉。
考成法最起码强调政令通达,朝廷最怕的还是政令出不了京城,朝廷失去对整个王朝的控制,那才是最恐怖的。
那时候,下面官员乱搞,而就当下的情况,京城根本就不知道外面的事儿。
到了后世,还有网络把地方上一些消息传递出来。
但就算如此,有些地方依旧我行我素,全然不管法律为何物。
而百姓也因为对政府制度的不了解,常常看到一些处罚就感觉到很轻,认为是官官相护,从而助涨民间戾气滋生,影响到政府公信力和权威。
说白了,问题哪朝哪代都一样,但是执政者都没能处理好,然后就唧唧了。
用考成法一级一级相互督促,至少政令传达还是没有问题的。
于是在昨晚,魏广德就已经武宗旧事为题写了一份奏疏,他不会阻止万历皇帝大婚的事儿,但是会提醒他们同房的时间最好晚些。
除了大婚当日外,其他时间最好还是把皇后送到太后那里养着,免得小皇帝不知道节制,一旦食髓知味上了瘾,伤了身子可就麻烦了。
说到底,王喜姐如果有儿子,也就没后来那些狗屁倒灶的事儿了。
庶子还在抢夺嫡子的江山,开什么玩笑,翰林院那帮人都能骂死他。
现在接到两宫太后的懿旨,魏广德还是按照规矩,先草拟了旨意送司礼监。
不过一同交上去的,还有他那份奏疏。
于是很快,冯保就收到消息。
魏广德草拟的旨意,其实并没有太多需要注意的,所以冯保一早就吩咐,内阁旨意拟好就马上送六科备案,然后下发都礼部。
接下来要忙的事儿还多,比如要钦天监选出吉时,礼部再按照时间确定仪注。
只是,冯保没想到,随同旨意一起到司礼监的,还有魏广德单独的奏疏。
随堂太监已经看过奏疏,知道里面写的什么,不敢定夺,只好找到冯保这里。
“我先看看。”
冯保回到司礼监,马上就找来人,拿到魏广德的奏疏,细细看了一遍,随即眉头就微皱。
要说冯保和小皇帝的感情,那当然是极好的。
冯保可以说是陪伴着朱翊钧,看着他长大成人的,即便幼年时发现他的腿疾可能会影响到他继皇帝位,冯保也没有选择放弃过他。
这就是长期的陪伴,慢慢培养起来的感情。
现在看到魏广德奏疏里提到的,皇帝和皇后都还年幼的问题,特别是魏广德奏疏里提到正德皇帝旧事,影响到承嗣这样的大事儿,冯保也心里没底。
民间十四五岁婚配的其实不少,所以最初冯保也是没当回事的。
但现在既然有人提出来,他也有些坐不住。
这么大的事儿,他做不了主,更不敢做主。
于是乎,拿着魏广德的奏疏,他就急急忙忙赶到了慈宁宫,先去见了李太后,连传旨礼部的奏疏都没来得及处理。
慈宁宫里,李太后看完魏广德的奏疏也是一阵心惊。
“冯保,宫里之前大婚,都是什么年纪?”
李太后这才开始正视皇帝年龄的问题,马上就问道。
“魏阁老奏疏里有记录,想来应该不差,皇帝一般都是十六岁左右,皇后多是在十五岁以后。”
冯保以前也没注意过这个事儿,这事其实是陈太后提出来的。
“就是说,此事还真操之过急了点。”
事关自己儿子,李太后心里也是有些担心。
“来人,摆驾慈庆宫。”
当即,李太后吩咐一声,宫女就快步出去叫人准备銮驾。
等她们到达慈庆宫以后,李太后行礼完毕,马上就把魏广德奏疏送到陈太后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