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日东升,金色的阳光洒在襄阳城新建的学府门前,牌匾上“兴汉学府”四个大字熠熠生辉。
各地学子怀揣梦想,纷至沓来,如同百川归海般汇聚于此。
有衣衫褴褛的寒门子弟,有锦衣华服的世家公子,有饱读诗书的儒雅之士,也有身怀绝技的江湖豪侠。
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对知识的渴望,眼神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学府门前,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有人低声讨论着昨日诸葛先生出的难题,有人兴奋地谈论着学府的宏伟壮观,有人则紧张地整理衣冠,生怕给先生留下不好的印象。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热烈而积极的氛围,仿佛一股蓬勃向上的力量在涌动。
诸葛志端坐在学堂正中,目光如炬,扫视着堂下数百名学子。
他身着青衫,羽扇纶巾,气度不凡,仿佛一位运筹帷幄的智者。
“诸位远道而来,我深感钦佩。”诸葛志的声音清朗而有力,带着一股独特的魅力,“兴汉学府,旨在培养治国安邦之才,兴复汉室,还天下以太平。今日考核,不仅考校你们的学识,更考校你们的品行和志向。”
话音刚落,学子们纷纷挺直腰板,目光炯炯地注视着诸葛志,等待着他的指示。
考核的内容包罗万象,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兵法韬略,无所不涉。
诸葛志不仅考校他们的基础知识,更注重考察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时而抛出一个难题,让学子们自由辩论;时而讲述一个历史故事,引导学子们思考其中的道理;时而摆出一个残局,让学子们寻找破局之法。
学子们有的沉思默想,有的奋笔疾书,有的则激烈争论,整个学堂充满了紧张而期待的气氛。
有人胸有成竹,下笔如有神;有人抓耳挠腮,苦思冥想;也有人眉头紧锁,陷入深深的思考。
日暮西沉,考核终于结束。
学子们一个个走出学堂,有的面带喜色,有的则垂头丧气。
诸葛志独自一人留在学堂内,手中拿着厚厚一沓试卷,眼神中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他轻轻地放下试卷,走到窗前,望着天边的晚霞,低声自语道:“究竟谁能脱颖而出呢……”
突然,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传来,诸葛志转过身,只见廖立站在门口,神色犹豫。
“先生……”廖立拱手道:“先生,学生名册已整理完毕,共录取三百二十七人。”诸葛志闻言,三百二十七名学子,代表着三百二十七份希望,也代表着蜀汉崛起的希望。
名册上,每个名字都承载着一个故事。
出身寒门的姜维,自幼聪慧过人,过目不忘,却因家境贫寒,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听闻诸葛先生在襄阳兴办学府,不远千里赶来求学,在考核中表现出色,对答如流,令诸葛志赞赏不已。
世家子弟杨仪,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却性格孤傲,目中无人。
他在考核中虽然表现优异,但诸葛志却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了一丝不羁和野心。
来自江东的费诗,性格沉稳,心思缜密,对时局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在考核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分析能力,令诸葛志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