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牛晓乾名垂青史

时间回到下朝时。

在东宫之中,牛晓乾端坐在椅上,听着陈锦儿与刘伯温次子刘璟对大明当下商税状况的剖析。

陈锦儿目光紧盯着笔记本电脑,侃侃而谈。

“牛哥,我大明的商税制度,表面上看税率并不算高,遵循的是三十税一的原则。

可实际上,各地关卡林立,商贾们几乎每过一处,都得缴纳税费,这大大增加了经商成本,使得许多小商户苦不堪言。

而且,免税的物品范围相当广泛,比如五谷、农器、书籍、纸札以及军民婚丧嫁娶之物、舟车丝布这类日常生产生活物资。

如此一来,真正能征收商税的商品种类大幅受限。”

刘璟此时身为刘伯温的助理,在刘伯温上朝期间,常于东宫等候,在一旁补充道。

“再者,道路状况也是制约商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我大明南北差异显着,北方历经战乱,许多道路损毁严重,年久失修,车马通行艰难,极大地阻碍了货物运输。

南方虽说相对好一些,但部分偏远地区的道路同样崎岖难行,不是山路蜿蜒曲折,就是泥泞不堪。

这不仅增加了商业运输成本,光是运输途中损耗的人力、物力就不是小数目,而且还延长了贸易周期。

而人口方面,户籍管理极为严格,百姓被牢牢束缚在原籍,除了少数因灾荒、战乱被迫迁徙的情况外,人口流动极少。”

商业的繁荣离不开人口的聚集与流动,如此受限的人口状况,让商业发展也难以施展拳脚。”

虽说牛晓乾家中从商,可他作为养尊处优的富二代,平日里对这些复杂繁琐的税务问题,向来都是甩手交给别人处理的,自己对其中门道几乎一窍不通。

起初,他还天真地以为能把现代成熟的商税模式直接照搬到大明,简单又高效。

可如今听陈锦儿和刘璟一番详细剖析,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这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完全行不通。

牛晓乾算是听明白了,忍不住骂骂咧咧道,“这特么要是想在大明推行类似现代的商税制度,最起码要先解决道路修缮与人口流动等一系列基础问题。

老朱这是给我画了个大饼啊!

我伟大梦想还如何实现!世界上的那些男同胞们都等着我呢!”

陈锦儿知道牛晓乾口中的老朱就是朱元璋,就当没听到。

反正她和刘璟都知道牛晓乾是现代人,对朱元璋更多是敬重,却没有古人那种发自内心的畏惧。

此时,她从怀中掏出化妆镜,自顾自地端详起来,“嗯,还是美美哒。”

刘璟也曾前往现代学习,对现代的生活方式和牛晓乾的思维模式有所了解。

他一听牛晓乾这话,便知道这是想撂挑子不干了。

一时之间,他竟也犯了难,不知道该如何劝说。

毕竟,以牛晓乾在现代优渥的生活条件,物质上确实没什么可追求的,劝起来还真不容易。

就在这时,朱标也回到了东宫。

他推开门,正巧听到牛晓乾的后半句话,不禁疑惑道,“怎么?什么男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