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养生息,对内变革
赢渠梁这一苟就是几年,韬光养晦
任由中原六国打得你来我往,
嬴驷也逐渐成长为半大小子
...........
学宫开堂之日,咸阳城内张灯结彩,百姓纷纷涌上街头,争相目睹这一盛事。学宫大门前,巨大的青铜鼎中燃起熊熊烈火,象征着秦国文化的薪火相传。嬴渠梁身着玄色龙纹长袍,头戴玉冠,步履沉稳地登上高台。他的目光扫过台下数百名学子,眼中闪烁着期待与坚定。
“诸位学子,”嬴渠梁的声音洪亮而沉稳,“今日学宫开堂,乃秦国百年大计。秦国虽以武立国,但若无文治,终难长久。今日,我在此立誓,秦国必将以文治国,以武卫国,二者并重,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台下掌声雷动,学子们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嬴驷站在人群中,心中澎湃不已。他紧握拳头,暗自发誓要成为像父亲一样伟大的君主,带领秦国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学宫内,百家争鸣,儒法墨道各派名士纷纷登台讲学。儒家大师孟轲以仁义为本,讲述治国之道;法家代表商鞅则强调法治的重要性,主张严刑峻法以维护国家秩序;墨家巨子墨子则倡导兼爱非攻,呼吁各国停止战争,共同追求和平;道家老子则以无为而治的理念,提出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治国方略。
学子们在学宫中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辩论声此起彼伏。嬴驷尤其对法家的学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常常与商鞅探讨法治的细节,甚至提出自己的见解。商鞅对这位年轻的王子颇为赞赏,认为他将来必成大器。
与此同时,赢虔虽身在军中,却并未忽视学宫的建设。他亲自挑选了一批军中精锐,安排他们进入学宫学习文化知识。这些士兵原本只懂得刀剑之术,如今却在学宫中接触到百家思想,眼界大开。赢虔还时常前往学宫,与学子们交流,鼓励他们不仅要精通文墨,更要具备武略,成为真正的文武全才。
一天,赢虔在学宫中偶遇嬴驷。两人站在学宫的高台上,俯瞰着咸阳城的繁华景象。赢虔拍了拍嬴驷的肩膀,笑道:“驷儿,你父亲今日之举,必将载入史册。秦国未来的希望,就在你们这些年轻人身上。”
嬴驷郑重地点头:“叔父放心,驷儿定不负众望。秦国不仅要有强大的军队,更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我愿为此竭尽全力。”
赢虔满意地笑了:“好!有你这句话,叔父就放心了。不过,驷儿,你要记住,治国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胆识和决断。秦国未来的路,绝不会一帆风顺。”
嬴驷目光坚定:“驷儿明白。无论前路如何艰险,我都将勇往直前。”
就在学宫蓬勃发展之际,秦国周边的局势却悄然发生了变化。魏国得知秦国大兴文治,心生忌惮,暗中联合赵国、韩国,意图对秦国发动突袭。消息传到咸阳,嬴渠梁立即召集众臣商议对策。
赢虔主动请缨:“王兄,魏国此举显然是想趁我秦国文治未稳之际,发动突袭。臣弟愿率军迎战,绝不让敌军踏入秦国半步!”
嬴渠梁沉吟片刻,点头道:“好!赢虔,你即刻率军前往边境,务必挡住魏国的进攻。同时,传令各地加强戒备,防止敌军偷袭。”
赢虔领命而去,嬴驷却站了出来:“父王,儿臣愿随叔父一同前往前线,亲身体验战场,学习用兵之道。”
嬴渠梁微微皱眉:“战场凶险,你年纪尚轻,恐有不妥。”
嬴驷坚定地说道:“父王,儿臣虽年幼,但已立志为秦国效力。若不能亲历战场,又如何能真正理解治国用兵之道?请父王成全!”
嬴渠梁看着儿子坚定的眼神,终于点头:“好!既然你有此决心,父王便准你随军出征。但切记,一切听从你叔父指挥,不可鲁莽行事。”
嬴驷大喜,连忙拜谢:“谢父王!”
前线战事紧张,赢虔率军与魏国大军对峙。嬴驷随军而行,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他不仅学习了排兵布阵的战术,更深刻体会到了将士们的艰辛与忠诚。一次夜袭中,嬴驷亲自带领一支小队,成功突袭了魏军的粮草营地,为秦军赢得了宝贵的战略优势。
战后,赢虔对嬴驷的表现赞不绝口:“驷儿,你果然不负众望!此次夜袭,你不仅展现了过人的胆识,更证明了你具备统帅之才。”
嬴驷谦虚地说道:“叔父过奖了,驷儿只是尽了自己的本分。”
赢虔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好!有你这样的后辈,秦国何愁不兴!”
与此同时,咸阳学宫内的学子们也并未因战事而懈怠。他们深知,国家的强大不仅依赖于武力,更依赖于文化的繁荣。学宫内的辩论愈发激烈,学子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方略,甚至有人开始撰写策论,呈递给嬴渠梁。
嬴渠梁对学子们的热情感到欣慰,他亲自审阅了这些策论,并挑选出其中优秀的作品,予以嘉奖。他还下令将学宫的规模扩大,招收更多的学子,甚至允许女子入学,打破了传统的性别限制。